峡州府
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改峡州路置,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同年九月降为峡州。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峡州路置,治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宜都、长阳等市县及远安县西部。同年九月降为峡州直隶州。
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改峡州路置,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同年九月降为峡州。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峡州路置,治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宜都、长阳等市县及远安县西部。同年九月降为峡州直隶州。
①北魏置,属凉州。治所在宜盛县 (今甘肃民勤县西南)。辖境相当今甘肃民勤县地。西魏废。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洺州置,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辖境相当今河北永年、曲周、武安、邯郸、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杞县北。《左传》: 成公十六年 (前575),“卫侯伐郑,至于鸣雁”。即此。《续汉书 ·郡国志》 陈留郡陈留县: “有鸣雁亭。”《水经·汳水注》: “汳水又东径鸣雁亭南。”春秋郑地。
清代河道总督的别称。
又名烂柯山。即今广东高要市东北栏柯山。《寰宇记》 卷159端州高要县: 烂柯山 “一名斧柯山”。宋苏易简 《砚谱》 云: “端溪有斧柯、茶园、将军地,同是一溪,惟斧柯出者,大不过三、四指。一两呵汗津滴
即荫田铺。今湖南常宁县东四十八里荫田镇。
在今福建漳平市东。《清一统志·龙岩州》“三峰隘”条下:“又东有华口、安井、赤坑口等隘,路通龙溪县。”
唐南诏置,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北五里老街乡。《元史·地理志》 永昌州:“州在(会川)路北,治故归依城,即古会川也。唐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至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
亦作玉里鞬、兀笼格赤、月恋揭赤。在今土库曼斯坦北部库利亚乌尔根赤。元《圣武亲征录》:辛巳(1221)“秋,分遣大太子、三太子率右军攻玉龙杰赤城”。即此。
又名五华山、五峰山。在今安徽繁昌县东南十五里。以山腰建有隐静寺得名。传为南朝梁杯渡禅师栖隐地。唐李白有 《送道隐禅师还隐静寺》 诗。《元丰九域志》 卷6繁昌县有隐静山。《舆地纪胜》卷18太平州: 隐静
在今湖北竹溪县东。《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 “白土关” 条下: “东四十里有磁瓦关,皆戍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