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东省

山东省

清改山东布政使司置,治所在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民国初废府,省会在历城县(今济南市)。1929年由历城县析置济南市,仍为山东省会。


简称鲁。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其北、南两侧分别为渤、黄海,全省呈东伸的半岛之势。面积15.7万平方千米。人口9108.5万。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济宁、泰安、日照、德州、莱芜、临沂、聊城、滨州、菏泽17地级市和48市辖区、31县级市、60县。省人民政府驻济南市。以地处太行山以东得名。西周为齐、鲁、曹、滕、薛、莒、邾、郯等诸侯国地。春秋主要分属齐、鲁两国,有“齐鲁之邦”之称。战国时期,鲁为楚所灭,齐国大兴,与秦国东西对峙。秦属济北、临淄、胶东、东、薛、琅邪等郡。西汉设山阳、济阴、平原、千乘、济南、泰山、齐郡、北海、东莱、琅邪、东等郡,淄川、胶东、高密、东平、城阳、鲁六国,分属青州、兖州、徐州三刺史部。西晋增至十九个郡国,分属青、兖、徐、冀、豫五州。北魏置有济、光、北徐、东徐、西兖、胶、南青诸州。隋大业年间设东平、济北、东、北海、东莱、鲁、琅邪、高密、济阴、渤海、平原等郡。唐初改郡为州,分属河南、河北二道,辖兖、青、齐、曹、濮、密、沂、莱、淄、登、郓、博、棣、济、德等州。北宋时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金改属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此。元属中书省,分置东平、东昌、济宁、益都、济南、般阳六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山东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山东布政使司,辖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六府。清为山东省,增置泰安、武定、沂州、曹州四府,另临清、济宁二直隶州。清末升胶州为直隶州。1913年设岱北、岱南、济西、胶东四道,1914年改置济南、济宁、东临、胶东四道。1928年废道直属省。1937年于抗日根据地成立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各县级民主政权。1945年各县分属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五个行政区。1949年山东省属华东军政委员会(后改华东行政委员会)领导。1950年全省辖济南、青岛、徐州、烟台四省辖市(地级)及德州、惠民、淄博、昌潍、莱阳、文登、胶州、沂水、临沂、滕县、泰安十一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将聊城、菏泽、湖西三专区及所属各市、县划归山东省,徐州市及临沂、滕县二专区部分县划归江苏省。1954年山东省直属中央领导。1963年河南省东明县划入山东,次年范县划归河南省。1965年馆陶县划归河北省,河北省宁津、庆云二县划入山东省。省内行政区划多变,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全省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以泰、鲁、沂山为主体构成的泰鲁沂山地横卧鲁中,鲁北、鲁西为平原,鲁中南和鲁东为山地丘陵。东岳泰山海拔1554 米,是山东省最高峰。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水系及独流入海的沿海河流。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与鲁西平原之间的京杭运河一线,如南四湖、东平湖等。属南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1~14℃,1月平均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4~27℃。年平均降水量500~900毫米。农业发达,主产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棉花、花生、烟叶、麻类和蔬菜。果品品种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负有盛名的有莱阳梨、肥城桃、乐陵小枣、招远苹果、郯城银杏、安丘蜜桃、山亭大雪桃、枣庄大冬枣、泰山板栗、菏泽及青州的特色花卉等。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金刚石、金、铝土、石墨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以鱼类为主,其次为贝藻类和虾蟹类。现已建成青岛、烟台、石岛三处渔业基地。工业有煤炭、石油、冶金、机械、化学、纺织、建材、电子、食品、轻化工、医药等门类。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已建立了济南、青岛、淄博、枣庄、潍坊、烟台、东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生产基地,以及威海、德州、聊城、莱芜、泰安、临沂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全省已建立了二纵二横铁路网络,南北向干线为京沪线、京九线,东西向干线为胶济线和新菏、济菏、济兖、兖石等线。公路网络遍布全省,建有济青、青烟、济德、济馆等高速公路。现有沿海港口25个,主要大型港口为青岛、烟台、日照三港。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机场。有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百余所。山东为“孔孟之乡”,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济南、青岛、曲阜、聊城、邹城、临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泰山、青岛崂山、胶东半岛海滨。孔庙、孔府、孔林和泰山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 嘉业堂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六十里南浔镇南。原为刘承干藏书楼,1920年始建,1924年落成,因清宣统帝题赐 “钦若嘉业” 九龙金匾,故名。今为浙江图书馆分馆之一。

  • 西堡长官司

    明洪武十九年(1386)置,属安顺州。治所在今贵州六枝特区北。后属安顺府。清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治今贵州省六枝县北。属安顺州。

  • 苞信县

    ①又作褒信。东晋侨置,属新蔡侨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境内。南朝宋属南新蔡郡。南齐后废。②南齐改西苞信县置,属北新蔡郡。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西。梁为义州义城郡治。隋开皇初改为殷城县。③亦作包信县。南朝宋改

  • 经略台 (臺) 真武阁

    亦称真武阁。在今广西容县城东人民公园内。光绪 《容县志》 卷4: 经略台 “在永安门外。唐经略使元结常游玩于此,因名。明初改为真武庙,嘉靖间重修,训导梁珮有记。万历间,知县伍可受以城中屡遭回禄,集乡宦

  • 锦布隘

    在今甘肃陇西县北。《方舆纪要》卷59巩昌府陇西县: 锦布隘“在府北六十里。其地有锦布峪,因名”。明置锦布镇遞运所于此。

  • 升州

    ①隋仁寿初改湖州置,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大业初废。②唐乾元元年(758)改江宁郡置,治所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等县地。上元二年(761

  • 应灵郡

    唐至德二载(757)改江油郡置,治所在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及江油市、青川县部分地。乾元元年(758)改为龙州。唐至德二载(757年)以江油郡改名,治江油县(今四川

  • 首水

    又作酋水。即今陕西渭南市东沋河。源出渭南市南大谷,北流入渭。《水经·渭水注》: “首水南出倒虎山。” 即此。

  • 县前江

    ①即今江西分宜县南袁河。《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出钟山峡,入新喻县界”。②即今海南省临高县东文澜河。明正德《琼台志》卷5:县

  • 刘沟堡

    北宋置,在今甘肃天水市北。《宋书·夏国传》:熙宁二年(1069)三月,“夏人入秦州,陷刘沟堡,杀范愿”。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