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东

山东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以东为山东,与汉代“关东”含义相同。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前361),“河山以东强国六”。《汉书·赵充国传》:“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2)春秋时晋国和建都平城时的北魏及五代时的晋国,因居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史记·晋世家》:文公四年(前623),“晋兵先下山东”。(3)东晋南朝称句曲山(茅山)以东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地区为山东。《南齐书·沈文季传》:永明三年(485),唐寓之起义,三吴人民多起而响应。次年攻钱塘建立政权,旋被镇压。御史中丞徐孝嗣奏曰:“风闻山东群盗,剽掠列城,虽匪日而殄,要暂干王略。”(4)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两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 山东遂成为政区名。


古地区名。(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一般专指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2)春秋晋国、北魏前期、五代晋,以地居太行山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东晋南朝称句曲山(茅山)以东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地区为山东。(4)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路辖境相当今山东大部、江苏废黄河和淮河以北及安徽萧县地,总称山东。元废两路,于其地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等,山东之名不改。明置山东省,历清、民国至今,山东遂成为政区名。


猜你喜欢

  • 七城山

    在今四川梁平县西。 《舆地纪胜》卷179梁山军引《元和志》:七城山“在县西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69梁山县:七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有七峰,壁立如城”。

  • 大池县

    元初置,治所在今云南宜良县东。至元二十二年(1285)废。古县名。元初升大池千户置,治今云南省宜良县东。属中庆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宜良州。至元二十二年废。

  • 山城

    即今福建南靖县治山城镇。1938年7月南靖县治由靖城镇迁此。1983年版《南靖县地名录》:“因四面环山,依山为城,故称山城。”又因境内有紫荆山,又称紫荆、荆城。集镇名。在甘肃省环县西北部、环江上源西川

  • 哈尔巴哈河

    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泊西南阿克苏阿特东。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5: 济莫尔色克河 “河之西北六七十里有水发自哈尔巴哈卡伦西,东流经卡伦北,德布色格尔河自南经卡伦东来汇,是为哈尔巴哈河”。

  • 勇克山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八里。《清一统志·曲靖府》: 勇克山 “在寻甸州西八里。夏有积雪,又呼为雪山。下有泉流,为倘俸溪”。

  • 东俄洛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一百九十里东俄洛。为川藏路之孔道。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阿娘坝至瓦切尖,东俄洛宿。计程五十五里。”《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乾隆十年,四川提督李质粹等率兵五千,取道东俄落,至里塘进

  • 夜郎郡

    ①西晋永嘉五年 (311) 分牂牁、朱提、建宁三郡置,属宁州。治所在夜郎县 (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辖境约当今贵州西南部及云南一隅。南朝梁大宝以后废。②南朝梁置,治所在夜郎县 (今湖南辰溪

  • 斩龙坳山

    在今湖南绥宁县南。《方舆纪要》 卷82绥宁县: 斩龙坳山 “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状如龙爪”。

  • 兴西郡

    即石山郡。治所在方义县(今四川遂宁市)。唐杜佑《通典》卷157遂州:“后周置遂州及兴西郡。”

  • 令狐

    ①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 晋公子重耳从秦返国,“济河, 围令狐, 入桑泉, 取臼衰”。文公七年(前620),晋人“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均此。②在今河南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