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乡。《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67: 西晋永嘉四年 (310),“张掖临松山有石如张掖字,掖字渐磨灭,粗可识,而张字分明”。《寰宇记》 卷152张掖县: “临松山,一名青松
即今广西平南县北大同江(同和江)。《元和志》卷37大同县:“花怜水,在县东北二十步。”源出金秀瑶族自治县东南观音山南麓,东南流至藤县西北入浔江。
在今河南孟津县老城乡西雷河村旁。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易经·系辞》 中有“河出图”之说。“河图”出于黄河孟津段, 自今孟津县朝阳乡的卦沟村东北,经送庄乡负图村,白合乡的上河图、下河图村,至老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顷襄王十八年 (前281),楚人说王曰: “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郦zhí) 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古名洞庭山。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明史·地理志》 肃州卫: “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
在今广东惠州市西。宋唐庚有 《登栖禅山》诗。古山名。在今广东省惠州市西。宋唐庚有《登栖禅山》诗。
元升定羌城置,属河州路。治所即今甘肃广河县。元末废。古县名。元置,治今甘肃省广河县。属河州路。元末废。
清乾隆四年 (1739) 建,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为绥远将军驻地。1912年改设绥远县。1913年和归化县合并,改名归绥县 (后设归绥市) 1928年为绥远省会。1954年改为
①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南。《舆地纪胜》 98南恩州: 崆峒岩 “生石乳,有石钟鼓,扣之有声。《郡国志》 云: 岩穴中有金膏银液、灵芝、玉髓”。《方舆纪要》 卷101阳春县: 崆峒岩在 “县西南十五里。石壁
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北。清为科尔沁右翼后旗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