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射阳湖

射阳湖

古名射陂。在今江苏淮安、宝应、建湖三市县间。《水经·淮水注》 韩江: “东北通射阳湖。”《旧唐书·地理志》 楚州山阳: “县东南有射阳湖。”《舆地纪胜》 卷39楚州: 射阳湖,“ 《元和郡县志》云: 在山阳县东南八十里。汉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即此也。今谓之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萦回三百里”。《清一统志 · 淮安府一》 引 《县志》: 射阳湖 “阔三十里,周三百里。其南北浅狭,而东西深广,府境东南积水,皆汇于中,复灌输于淮以入海”。后逐渐湮没,今仅存一些沼泽。


古湖名。在今江苏省北部里运河和串场河之间,跨宝应、淮安、盐城、建湖、阜宁等县市之境。唐宋时萦回三百里(《舆地纪胜》楚州引《元和志》)。《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称“射陂”。《左传》哀公九年(前486年)杜注称“射阳湖”。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前486年)后,至东晋永和中,江淮运道自广陵(今扬州市西北)北出,必东北经此湖折西北达山阳(今淮安市)。或云汉建安中陈登穿沟,凿樊良、白马湖,毋须经此湖。隋以后至宋时或为运道所经。唐大历时于此置官屯田,旋停废。地势低洼,为附近地区众水所汇,由淮入海。明代以后,黄淮交涨,高、宝一带河堤溃决,并注于此;又因“潮沙溢入,淤浅且过半”(《读史方舆纪要》)。万历时疏导下游由庙湾(今射阳县东)入海。不果。清乾隆中曾予以疏浚。清末已淤。


猜你喜欢

  • 打冲河中前千户所

    亦名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建昌中前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巴汝乡西南雅砻江东岸打罗村。《方舆纪要》卷74盐井卫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打冲河,“《志》云:中左

  • 郎娇山

    又作琅山、 琅峤山。 即今台湾省本岛南恒春半岛。清康熙间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1:郎娇山 “在沙马矶头山东南,离府治五百三十余里”。

  • 金岭镇

    北宋置,属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西金岭回族镇。清有益都县县丞驻此。胶济铁路在此有支线 (铁山支线) 通铁山。在山东省招远市西北部。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中村,人口1.26万

  • 外江县

    北周保定三年(563)改僰道县置,为戎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市。一说在今宜宾县东之南广镇。以外江(今岷江)为名。隋大业三年(607)复改僰道县。古县名。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以僰道县改名,治今四川省

  • 汤泉

    ①即汤山之温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南三十里。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有温泉可浴。《水经注》:㶟水又东温泉水注之,疑即此也。”②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温泉区。《元和志》

  • 南京路

    金贞元元年 (1153) 改汴京路置,治所在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河南阌底镇及崤山、熊耳山以东,山东曹县、武城、鱼台、安徽砀山县及涡河以西

  • 东平县

    ①唐贞元四年(788)改宿城县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大和四年(830)改为天平县。②辽太祖以东平寨置,为同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南四十里中固镇。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为铜山县。③

  • 辟邪渡

    又名武阳渡。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东南武阳镇。《方舆纪要》 卷84南昌县 “武阳水” 条下: “武阳渡一名辟邪渡。”

  • 怀化洞

    北宋改安平州置,属邕州右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元祐三年(1088)又改为安平州。

  • 郁江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之郁江,为乌江支流。清陈登元 《蜀水考》 卷4: “西小溪一名郁小 (江)。源从黔江县金鸡箐山,流二十里入彭水县界,经亭子关,又五十里至郁山镇。又一源从湖广唐岩司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