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封龙山

封龙山

①又名飞龙山。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寰宇记》 卷61镇州获鹿县: “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 《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封龙山,“ 《旧志》: 山势如伏龙欲飞状,峰峦泉石,回环错列,称为奇胜”。故名。

②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南四十里龙山。《魏书·太宗纪》: 泰常二年 (417),“司马顺之入常山,流言惑众,称受天帝命,年二十五应为人君,遂聚党于封龙山”,即此。金末,元好问、李治、张德辉常游此山,时号 “龙山三老”。


(1)古山名。(1)又称龙山。即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龙山。因夏时雨过,山气上腾如龙,故名。北魏泰常二年(417年),司马顺之入常山,遂聚党于封龙山,即此。(2)又称飞龙山。在今河北省鹿泉市南。西晋永嘉三年(309年),石勒寇常山,安北将军王浚使鲜卑骑救之,大破石勒于此。(2)今山名。在河北省元氏县西北部,北距石家庄市约20千米。势如伏龙欲飞,故又名飞龙山。主峰龙首峰海拔800余米。为河北历史名山。山坡之阳有龙山书院,是东汉学者李躬讲学之所。唐郭元振,宋李昉、张皤叟,金李冶,元安熙等名人都曾在此讲学。汉碑鸿迹、书院春风、槐龙交翠、双井悬镜和松柳姻缘,是封龙山“五绝”佳景;还有风动石、影厦石、蛤蟆石等崇石奇构。封龙山石窟碑碣如林,其中《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是1989年从正定隆兴寺内掘得的已绝迹十几年的汉碑瑰宝,是元氏县被誉为“汉碑鸿迹”的六通汉碑中最早的一通和最晚的一通。


猜你喜欢

  • 夷父县

    五代梁龙德初改焦夷县置,属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后唐同光初改为城父县。古县名。五代梁龙德初改焦夷县置,治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城父镇。属亳州。后唐同光初改名城父县。

  • 应坝站

    元置,为水站。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白沙镇北。明废。

  • 花姑山

    即麻姑山。在今安徽宣州市东三十里。《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麻姑山“在宣城县(东)三十五里。高袤与敬亭山等,麻姑修道于此飙举,有仙坛、丹灶存焉。《九域志》云,亦名花姑山”。

  • 竹核坝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 木鹿寺

    在今西藏拉萨市内,位于大招寺之北, 小招寺之东。高四层, 旧时为僧人习经之所。清乾隆《卫藏通志》卷6:木鹿寺“西有经园,刊布三条经文,颁行各处”。

  • 沙沟水

    又名中川水。在今山东长清县南。《水经·济水注》 载:“(中川)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水合。

  • 羊头塘

    即今广西钟山县东南羊头镇。清雍正《广西通志》卷20:富川县南“拐子塘三十里至羊头塘”。

  • 九十九段隘

    在今福建上杭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8上杭县:“九十九段隘在县西南六十里。”

  • 蒲隧

    春秋徐国地,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南。《左传》: 昭公十六年 (前526),“齐侯伐徐,二月丙申,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成。徐子及郯人、吕人会齐侯,盟于蒲隧”。古邑名。春秋徐邑。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南。《左传》

  • 二塘墟

    ①即今广西武宣县西北三十五里二塘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武宣县图:西北有二塘墟。②即今广西平乐县东四十里二塘镇。清王闿运《湘军志》卷11:咸丰七年(1857),蒋益沣“会师自恭城进,平乐寇用战艇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