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春县

宜春县

①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寰宇记》 卷109宜春县:“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三国吴宝鼎二年 (267) 改属安成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以避太后讳,改名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 (591) 于县置袁州,移宜阳县于袁州 (今宜春市) 东五里。十七年 (597) 复改为宜春县。唐武德四年 (621) 仍移治今宜春市,为袁州治。元为袁州路治。明为袁州府治。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1979年析置宜春市。1985年撤销宜春县,并入宜春市。

②金大定七年 (1167) 置,属会宁府。治所在今吉林松原市东南小城子古城。元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汝南县西南。属汝南郡。东汉改名北宜春县。(2)金大定七年(1167年)置,治今吉林省扶余市东南小城子。属会宁府。元废。(2)古旧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治今江西省宜春市区。属豫章郡。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王子成为侯于此。后有废置。自隋至清先后为袁州、宜春郡、袁州路、袁州府治。1979年县城区析出置宜春市。1985年撤宜春县,并入宜春市。


猜你喜欢

  • 冠石山

    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北境与新泰市交界处之太平顶。《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南武阳县: “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

  • 伏羌县

    唐武德三年(620)改冀城县置,又于县置伏州,治所即今甘肃甘谷县。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伏羌县制伏氐羌之义也。”八年(625)州废,县属秦州。至德后没于吐蕃,废。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置

  • 好城

    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南。《晋书·慕容皝载记》:咸康三年(337),皝“筑好城于乙连东,使将军兰勃戍之, 以逼乙连”。即此。在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南。《晋书·慕容皝载记》:东晋咸

  • 水岩山

    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9河池州荔波县:水岩山“岩穴幽胜,水出其中,因名”。

  • 三墩镇

    ①北宋置,属高邮军。即今江苏高邮市东四十里三垛镇。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四年(1130),金人攻楚州,“独海陵岳飞屯三墩,仅能为援”。即此。②即今上海市南汇县南三墩镇。明在里护塘筑墩防倭,

  • 黑潭子镇

    在今陕西洛南县西北四十里黑潭村。明崇祯九年 (1636),蜀将杨玉振战殁于此。

  • 义谷道

    即今陕西长安县大峪口通往柞水县的道路。因南段傍柞水河谷行走,故又称柞水道。南北朝以前已畅通,《初学记》卷5引北周庾信《终南山义谷铭》:义谷道“东出蓝田,则控灞乘滻,西连子午,则据泾浮渭”。

  • 天渡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资治通鉴》:东晋元兴元年(402),后秦姚为北魏军包围于柴壁,“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将据天渡运粮以餽平”。胡注:“柴壁在汾东,天渡盖汾津之名,在汾水西岸。”在今山西省

  • 南朱提郡

    南齐改朱提郡置,属宁州。治所在朱提县 (今云南昭通市境)。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至东川一带。南朝梁末废。

  • 七星岭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0宁乡县:七星岭“有七峰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