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昌市

宜昌市

1949年7月当地解放后由宜昌县城区及近郊析置,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


简称宜。在湖北省西南部,南邻湖南省。面积 21038 平方千米(市辖区 4248 平方千米)。人口396.8万(市辖区120.9万)。辖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5区和远安、秭归、兴山3县及长阳、五峰2土家族自治县,代管宜都、枝江、当阳3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西陵区。春秋属楚。秦属南郡地,西汉置夷陵县,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属宜都郡。西晋为宜都郡治。南朝梁置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峡州。隋大业初改为夷陵郡,属荆州。唐武德二年(619年)复峡州。元属峡州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省县入州。清初讳夷,改为彝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宜昌府治。1912年废府改为宜昌县。1914年属荆南道,1921年属荆宜道,1927年直属省。1949年设宜昌专区,划宜昌县城及近郊置省辖宜昌市。1958年宜昌市改属宜昌专区,1970年为宜昌地区,宜昌县治所迁至小溪塔。1971年神农架林区划入,1972年神农架林区改由省直辖。1979年宜昌市升为地级。1992年宜昌地区撤销,将其所属的宜昌、枝江、兴山、远安、秭归五县和长阳、五峰二土家族自治县并入宜昌市。1996年枝江县改枝江市,2001年宜昌县改设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山地占90%,西北属大巴山,西属巫山,西南、东南属武陵山。东部为江汉平原西缘。长江流经中部,出西陵峡后由上游进入中游。清江、黄柏河、香溪河注入长江。长江以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长江以南属中亚热带气候。主产稻、棉花,特产柑橘、茶叶、蚕茧、油桐、油茶等,尤以脐橙、桃叶橙、夏橙、黑木耳、香菇、宜红茶、鹿苑茶为名产。盛产杜仲、天麻、党参、独活、黄连等中药材。矿产有磷、石墨、锰、重晶石、煤、硫铁、萤石等。有水电、机械、化工、冶炼、煤炭、电子、纺织、卷烟、医药、食品、建材、印刷等厂。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均在境内。以焦柳铁路、黄宜高速公路、318国道、三峡机场、长江和清江航道组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名胜有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翔云 (雲) 山

    在今浙江乐清市。《方舆纪要》 卷94乐清县: 翔云山 “在县治后。亦曰县后山。东接雁荡,西连白石,高山大谷,杂沓若翔云。奇峰茂林,为邑屏障”。

  • 新安江

    ①又名歙港、徽港。指今钱塘江干流自安徽歙县浦口至浙江建德市梅城镇一段。以古郡为名。南朝宋沈约有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元和志》 卷25睦州清溪县: 新安江“自歙州黟县界流入县,东流入

  • 清流关

    南唐置,在今安徽滁州市西二十五里关山中段山口处。《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帝下诏亲征淮南,“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明史·地理志》 滁州: “西南有清流山,清流关在其南,清流水出

  • 朝那湫

    即湫渊。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8固原州: 朝那湫 “有二: 一在旧县东十五里; 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俱出山间,土人谓之东海、西海。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两岸不生草木

  • 木乃路

    元泰定三年(1326)置,治所在今缅甸掸邦景栋东。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府。后废。

  • 栗亭县

    北魏正始中置,属广业郡。治所在今甘肃徽县西北伏家镇。后废为栗亭镇。杜甫 《发秦州》 诗云: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 五代唐清泰三年 (936) 复置,属成州。元至元中省入徽州。古县名。北魏正始年

  • 闻韶镇

    即今山东济阳县东北三十里曲堤镇。《方舆纪要》 卷31济阳县: 闻韶镇 “相传孔子闻韶处。有闻韶台”。在广东省仁化县东南部、大庾岭西部。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5510。镇人民政府驻闻韶,人口570。传说

  • 兆哈河

    在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兴和县西北。《清一统志·察哈尔·正黄旗》:兆哈河“在旗东南六十里。源出平地,南流会乌尔古河……西北入怀安县界,为东洋河”。

  • 郇州

    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郿县 (今陕西眉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眉县地。三年 (620)废。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斜谷城(今陕西眉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眉县一带。三年废。

  • 常芬县

    亦作常芳县。北周建德元年 (572) 改三川县置,属恒香郡。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达拉乡加阿卡古城址。《寰宇记》 卷155叠州常芬县: “取其地多甘松芳草为名。” 隋属同昌郡。唐神龙元年(705) 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