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川县

宜川县

五代晋改唐兴县置,属鄚州。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东南。后复为唐兴县。


(1)古县名。五代晋改唐兴县置,治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东南。属鄚州。寻复改唐兴县。(2)今县名。在陕西省中部偏北,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属延安市。面积 2945 平方千米。人口11.3万。辖5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析永宁县地设义川县,治今宜川县东北,为义川郡治。北周改义川郡及义川县为丹阳郡及丹阳县。隋开皇元年(581年)复名义川县,三年撤销丹阳郡。义宁元年(617年)于义川县复设丹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丹阳郡为丹州。永徽中移治今宜川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赵匡义名讳,改义川为宜川县。元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1914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9年陕甘宁边区曾于境内设红泉、红宜二县,后合并为固临县。1948年仍为宜川县,属黄龙分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撤销黄龙县后部分辖地并入,1961年复设黄龙县后原并入辖地划出后成今境。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属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区。云岩河、县川河汇入黄河。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黍、谷子、油菜籽为主。工业有农机、电力、建材、粮油加工等。渭清、兰宜公路经此。东部有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建昌州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建昌县置,属南康路。治所在建昌县 (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明洪武初降为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县为州,治今江西省永修县西北艾城。属南康路。辖境约当今江西省永修、

  • 涵辉阁

    在今湖北蕲春县北蕲水南岸旧城。《方舆胜览》 卷49蕲州: 涵辉阁 “在郡治子城之上。苏子瞻在黄,客有道其胜而诵所赋 ‘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 之句。先生欣然谓以 ‘态’ 易 ‘色’ 字。此盖赋涵辉阁

  • 新桥集

    即今河南项城市南六十里新桥镇。清宣统《项城县志》 卷1: 县南有新桥集。

  • 飞鹅峡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清道光《保宁府志》:飞鹅峡在昭化县北二十里,白龙江经其中,“别有巨石孤立,若鹅之将飞者,谚曰:打得石鹅飞,过得阴平道。其言阴平之险而此为门户”。

  • 丰城寨

    明崇祯中置,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海口。《清一统志·廉州府》 “白龙寨”条:“英罗寨、萧村寨、井村寨、对达寨、丰城寨、黄泥寨皆南至海猪沙十余里。”明崇祯中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南海口。

  • 高沙宝山

    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32赣州: 高沙宝山 “在雩都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有樵者遇白兔,遂之入地,凿地尺余,银矿溢出,今废”。

  • 祁口

    亦作沶口。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南。是祁水(今安家河)注入夷水(今蛮河)之口。《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

  • 夜侯国

    即掖侯国。在今山东莱州市。《后汉书·欧阳歙传》: 建武九年 (33),歙 “更封夜侯”。李贤注: “夜,今莱州掖县。”

  • 蒲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泰州置,治所在蒲坂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元和志》 卷12河中府蒲州: “因蒲坂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芮城等市县地。隋改治所蒲坂县为

  • 缙云 (雲) 寺

    又名相思寺。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区缙云山上。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 (423)。唐宣宗大中元年 (847) 赐额 “相思寺”。因缙云山有相思岩而得名。北宋景德四年 (1007) 改崇教寺。明万历年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