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温县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三国蜀建兴三年 (225) 为兴古郡治。西晋郡治他移,仍属兴古郡。东晋复为郡治。永和三年 (347) 后改宛暖县。
古县名。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治今云南省砚山县北、清水江西岸。属牂柯郡。三国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为兴古郡治。东晋桓温改名宛暖县。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三国蜀建兴三年 (225) 为兴古郡治。西晋郡治他移,仍属兴古郡。东晋复为郡治。永和三年 (347) 后改宛暖县。
古县名。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治今云南省砚山县北、清水江西岸。属牂柯郡。三国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为兴古郡治。东晋桓温改名宛暖县。
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伊塞克附近。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3伊犁西路: 图尔根 “在伊犁郭勒南岸,塔拉噶尔东二十里。逾一支河至其地。旧为准噶尔多果鲁特鄂拓克游牧处”。
在今云南昌宁县南部。《清 一统志· 永昌府》: 黑泉 “在湾甸土州。泉色如黝漆,涨时飞鸟过之即坠,人犯之立毙”。集镇名。在甘肃省高台县城西北部、黑河西岸。黑泉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060。明代设黑泉驿
即垞城。在今江苏铜山县北。《魏书·显祖献文帝纪》: 天安元年 (466),诏尉元救彭城,“尉元军次于秺”。即此。
①北周置,属达化郡。治所在今青海同仁县境。隋开皇初并入达化县。②1912年改绥远城厅置,属山西省。治所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隅新城。1913年撤销,并入归化县。③1913年改绥远州置,属吉林省依兰道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方舆纪要》 卷47原武县: 黑阳山 “在县 (按旧原武县,治今原阳县西南原武镇) 北二十里。连阳武县界。黄河经其下。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又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县东及黑阳山,由蒲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西北。北宋属邕州。元废。唐置,属邕州所领羁縻州。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北皈乐。辖境相当今百色市北部一带。宋属邕州右江道。元废。
1912年改应州置,属山西雁门道。治所即今山西应县。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属山西。在山西省北部。属朔州市。面积 1708 平方千米。人口26.7万。辖3镇、9乡。县人
今四川兴文县东南金鹅乡。《明一统志》卷72永宁宣抚司: 金鹅池 “昔有天鹅,羽如黄金,游池内,至暮飞去,因名”。《方舆纪要》 卷72九姓长官司: 金鹅池 “司西南五十里。成化三年,都掌蛮为乱。议者欲分
即五代汉高祖睿陵。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柏村西。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后晋时为河东节度使,开运四年(946)契丹灭后晋,他在太原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墓冢高10米。冢前
亦作黑尔素、黑而苏。清置,在今吉林公主岭市南二龙山附近。清杨宾《柳边纪略》卷2:“火烧岭三十里至黑而苏站,三十里至小孤山。”《清一统志·吉林二》 “尼什哈站”条内:“大孤山站又西南六十里至克尔素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