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龙县

安龙县

1931年改南笼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


在贵州省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2231 平方千米。人口42.5万,有汉、布依、苗、彝、回、仡佬、黎等族。辖11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称安隆洞。元普安路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笼千户所(治今县城)、安南千户所(治今普安县北),隶普安卫。正统十年(1445年)徙安南千户所于罗渭江(兴仁县罗渭村)。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南明永历帝入居安笼,置安笼府,暂作行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废府,复为安笼所。康熙元年(1662年)裁安南所并入安笼所。二十五年改置南笼厅,以安南、安笼各取一字命名,隶安顺府。雍正五年(1727年)升厅置南笼府,为府治。嘉庆二年(1797年)更名兴义府。1913年废府,以府附郭地置南笼县,属黔西道(1914年改贵西道)。1928年直属贵州省。1931年更名安龙县。1949年属兴仁专区,1952年属兴义专区,1956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册亨县并入,属安顺专区。1961年析出册亨县。1963年复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撤县改置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兴义专区。1981年撤销自治县,复名安龙县,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黔西南山原丘陵地带。境内河流明暗交错,地表河水汇入南盘江和大田河多注入落水洞。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等。矿产有金、煤、硫铁、水晶、汞、冰洲石等。有冶炼、发电、制茶、皮革加工等业。南盘江河谷盛产甘蔗、香蕉、芭蕉、黄果、木棉。兴安、八江公路交会于此。名胜古迹有招堤风景名胜区、铜鼓山古文化遗址、龙广观音洞古文化遗址、明十八先生墓、温家坡“古牂柯”摩崖等。


猜你喜欢

  • 阳狐

    ①战国魏邑。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史记·魏世家》:文侯二十四年(前422),“秦伐我,至阳狐”, 即此。②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公四十三年(前413),“伐晋,毁黄城,围

  • 葫芦河

    又名高平川、苦水、蔚茹水。即今宁夏南部清水河。《元和志》 卷3 萧关县: 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1)古称华池水。洛河最大支流。在甘肃省东北部和陕西省西部偏北。源于甘肃

  • 乐毅墓

    在今河北邯郸县东南十八里大乐堡村北。乐毅,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人。燕昭王时任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率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余城,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号

  • 扶莱水

    即今广东化州市北罗江。《新唐书·地理志》 禺州扶莱县:“以扶莱水名之。”

  • 阿鲁科尔沁部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首领为元太祖弟哈撒儿后裔。哈撒儿十五世孙昆都伦岱青号所部为阿鲁科尔沁。天聪四年(1630),其子达赉率部归附后金;八年,编为二旗,划定牧地。崇德元年(1636),合并为阿鲁科

  • 六门堰

    ①即六门陂。在今河南邓州市西三里。②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宋敏求《长安志》卷14引《十道志》曰:“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置六斗门节水,因名之。”后经唐、宋先后修治,溉田甚广。又称六门陂(见《水经注·湍水》)

  • 石龙郡

    南朝梁置,为罗州治。治所在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市及广西陆川县部分地。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化州市一带。隋开皇时废。

  • 铜钱坝

    即今陕西勉县西铜钱坝乡。左涧右山,扼要路之要。北魏至北周为嶓冢县治。集镇名。在甘肃省康县城东南部、铜钱河南岸。铜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20。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此坝铸过铜钱,故名。盛产木耳、香

  • 东零丁礁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东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东零丁礁。1947年改名东礁。

  • 淇江水

    在今湖南桂东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2桂东县: 淇江水在 “县南八十里。出三峰山,流入桂阳县 (今汝城县) 界”。至资兴市东南入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