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陵镇

安陵镇

①在今河北景县东十七里安陵乡。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五十二里大黄集东南安陵。《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北宋置安陵镇。明洪武元年(1368)曾移曹州治此,寻置安陵镇巡司。清末改为安陵集。民国间名冉堌村。1948年后复名安陵。


(1)古镇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曹州治。(2)今镇名。(1)在河北省吴桥县西北部、南运河西岸。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720。汉安陵县治,附近又有十八陵,故名。西晋东安陵县治,北魏、隋、唐安陵县治。1949年设水波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改安陵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面粉、砖瓦、预制天花板等厂。京沪铁路、104国道经此。古迹有安陵古城址。(2)在河北省景县东部。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 1820。唐永徽年间此地为安陵县治,故名。宋废入将陵县,城遂废。明置巡检司于此。1953年建乡,1958年并入景州公社。1961年析建安陵公社,1983年复乡,1998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棉花。有砖瓦、木器、橡胶、面粉加工、玛钢件厂及运输队等。有安龙公路。(3)在河南省鄢陵县中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安陵,人口3万。东汉起为鄢陵县治。1958年置城关公社,1962年改镇,1965年复公社,1983年又改镇,1986年改安陵镇。因古时安、鄢同音,古城(今鄢陵县城北9千米处)在战国时称安陵,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木器、机械、印刷、钢木家具、酿酒、水泥制品等厂。禹郸铁路、311国道、开龚公路经此。古迹有唐庄遗址、三灵俣冢、尸宙碑、乾明寺塔。


猜你喜欢

  • 采石矶

    又名牛渚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街道江滨。山势峻峭,矶头突出江中,历为江津襟要。《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魏主至瓜步,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

  • 罗家湾

    即今广东乐昌市西北罗家渡镇。《明史·地理志》 乐昌县: “西北有黄圃,又有罗家湾巡检司。”

  • 冷竹关

    清置,在今四川泸定县北四十里。《清史稿·唐希顺传》:康熙三十九年(1700),营官喋巴昌则集列为乱,“复攻围烹坝、冷竹关”。

  • 鸳鸯树镇

    即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西南鸳鸯镇。清道光 《江北厅志》 卷8: 鸳鸯场 “去城三十里”。

  • 耒水

    湘江支流。源出今湖南桂东县境,流经汝城、资兴、郴县、永兴、耒阳、衡南等县市,至衡阳市东入湘江。《汉书·地理志》 桂阳郡郴县:“耒山,耒水所出。”《水经》:“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又北过其县之西,又北过便

  • 黄花镇

    ①即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五十二里黄花城乡。《方舆纪要》 卷11昌平州: 黄花镇在 “州北八十里。有城。元置千户所于此。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北连四海冶,拥护陵寝,为京师后户”。②北宋于故黄花县置,属梁泉

  • 赤水鹏

    在今云南昆明市东郊。明永乐二年(1404)置土巡检司于此。

  • 浒山泺

    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南长白山下。《方舆纪要》 卷31邹平县 “长白山” 条下: “ 《志》 云,山下有浒山泺,在县西十五里。下流入小清河。”

  • 巴江水

    指今四川之长江。《白居易集》卷11《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 南兰陵郡

    ①南朝宋改兰陵郡置,治所在兰陵县(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六十里万绥镇)。南齐末并入南琅邪郡。②南朝梁天监元年 (502) 改南东海郡侨置,属南徐州。治所在郯县 (今江苏镇江市)。陈永定二年(558) 复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