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州

威州

①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怀集县 (除西北部分)。贞观元年 (627) 废。

②唐贞观元年 (627) 改辽州置,为羁縻州,属幽州都督府。治所在威化县 (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后废。

③唐贞观四年 (630) 改云州置,治所在河滨县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八年 (634)废。

④唐开元年间升同起县置,治所在曲轭川 (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辖境约当今云南嵩明县地。天宝后废。

⑤唐大中三年 (849) 改安乐州置,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咸通三年(862) 移治鸣沙县 (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宋初废。

⑥五代晋天福四年 (939) 置,治所在通远县 (今甘肃环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及庆阳县西北部。后周广顺二年 (952) 以避讳,改名为环州。

⑦北宋景祐三年 (1036) 改维州置,治所在保宁县 (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舆地纪胜》 卷148威州: “以京递发潍州,误至维州,因改曰威州,谓唐置此州以威制西羌故也。” 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地。元属成都路,治所在凤坪里 (今理县东北桃坪乡东之古城)。明属成都府。宣德三年 (1428) 迁于保子冈河西 (今汶川县西),十年 (1435) 迁于保子冈河东 (今汶川县)。清雍正五年 (1727) 废入保县。

⑧辽置,属黄龙府。治所在吉林农安县南新刘家镇附近。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县南部一带。后废。

⑨金天会七年 (1129) 置,治所在井陉县 (今河北井陉县北威州)。蒙古宪宗二年 (1129) 移治洺水县 (今威县北古城),属洺磁路 (后改为广平路)。辖境相当今河北威县及井陉县地。至元初又移治今威县。至正中省洺水县入州。明洪武二年 (1369) 降州为威县。

⑩蒙古宪宗二年 (1252) 置,治所在洺水县 (今河北威县北五十五里古城,至元初徙今威县)。至正中省洺水县入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威县。

(11)元至元十五年 (1278) 置,为威楚路治。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二十一年 (1284) 降为威楚县。


(1)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怀集县(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怀集县。贞观元年(627年)废。(2)唐羁縻州。武德二年以契丹内稽部落置辽州,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治今辽宁朝阳市)。贞观元年改名威州,后移治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房山区西北上石堡)。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乱后废。(3)唐贞观十一年以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置,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属营州都督府。咸亨中改名瑞州,后陷入契丹,侨治良乡县广阳城(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北北广阳城。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乱后废。(4)唐大中三年(849年)以安乐州更名,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乡北红城水。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以东、同心县以北、吴忠市以南地区。五代废。(5)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置,治通远县(今甘肃环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环县。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改环州。(6)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改维州置,治保宁县(今四川理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及汶川县西北部。属成都府路。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省保宁县入州,为宣政院辖地。元末明玉珍复置保宁县为州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废县入州。宣德三年(1428年)徙治今汶川县岷江西岸,十年徙治今汶川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入保县。(7)辽置,治今吉林省农安县西南小城子,旧说在农安县东南小城子。属黄龙府。金废。(8)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治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东北威州镇)。辖境相当今井陉县。属河北西路。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徙治洺水县(今河北威县),至正中省县入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威县。(9)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今云南楚雄市。二十一年降为威楚县。


猜你喜欢

  • 冯洛州都督府

    唐显庆中置,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乌鲁木齐市之间。约8世纪前废。唐显庆时置,约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与乌鲁木齐市一带。寄于北庭都护府界内,无州县户口,随地治畜牧。约公元8世纪前

  • 台登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晋书·明帝纪》:太宁元年(323),“李雄使其将李骧、任回寇台登,将军司马玖死之”。即此。南齐废。北周武帝时复置,为白沙郡治。隋属越

  • 石铭陉

    在今山西灵丘县西。《水经·滱水注》:滱水“出(灵丘)县西北高氏山,……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

  • 河北三镇

    亦称河朔三镇。唐安史之乱后黄河以北卢龙 (治幽州,在今北京城西南)、魏博 (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成德 (治恒州,在今河北正定县) 三镇的合称。即“河朔三镇”。

  • 建水城

    唐南诏置,属通海都督。即今云南建水县。《元史·地理志》: “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 为大, 故名惠, 汉语曰建水。” 宋大理属秀山郡。元改建水州。

  • 山头关

    明置,属三万卫。即今辽宁铁岭县东北山头堡。明《辽东志》卷2:山头关在“三万卫南六十里”。

  • 东阴槃县

    北魏熙平二年(517)分鹑觚县地置,属赵平郡。治所即今陕西长武县。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名宜禄县。

  • 秦关

    即横浦关。今广东南雄县东北大庾岭上之梅关。《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秦关 “在城东北四十里。《南康记》 云: 南康县大庾岭四十里横浦,有秦时关。今怀化驿是也”。梅关的古称。

  • 刘基墓

    在今浙江文成县西北南田乡西北夏山。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南田(今属文成)人。佐朱元璋得天下,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卒谥文成。墓前石碑刻“明开国太师刘文成之墓”。

  • 大藤峡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明一统志》卷85浔州府:大藤峡“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大山夹江,绵延数百里, 山势险峻, 中多瑶人”。《方舆纪要》卷108桂平县:大藤峡“大山夹江, 自象州武宣县而南,绵亘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