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奉国寺

奉国寺

初名咸熙寺。又名大佛寺、七佛寺。辽开泰九年 (1020) 建,在今辽宁义县城内东大街路北。明 《辽东志》 卷1义州: 奉国寺 “在钟楼东。一名七佛寺。佛宇高七丈,中有佛像七尊,高与殿称,中建石碑”。清康熙 《广宁县志》 卷2: 奉国寺在 “义州城内。殿高七丈,佛像七,高如之。一名七佛寺。辽开泰中建。元普颜可里美思公主施元宝千锭增修。明弘治中相继重修”。今寺除七佛殿 (大雄殿) 及七尊大佛为辽建外,六角钟亭、四角碑亭、中轴线上的无量殿、牌坊、山门以及西院两栋禅堂均为清代建筑。大雄殿内东西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各代重修碑记十一通,是了解奉国寺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辽宁省义县城内东街路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因大殿内塑七尊大佛,故俗称大佛寺。大雄殿为寺内现存的辽代建筑,六角钟亭、四角碑亭、中轴线上的无量殿、牌坊、小山门以及西院两栋硬山式的禅堂均为清代续建。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北端,耸立在高阔的月台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高24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 1800 多平方米。殿内佛坛上的辽塑,自东向西为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含牟尼、释迦牟尼佛像,结跏端坐在须弥座上。其中以正中的毗婆尸为最高,合座高达8.6米。其背后有明代重塑的倒座观音菩萨像一尊,保留着早期男像观音的风韵。大雄宝殿梁枋上辽代彩画,有飞天、牡丹花等,四面墙上有元、明两代画的十佛、八菩萨、十一面观音、十八面罗汉壁画,色调鲜明、华丽,艺术水平高超。殿内东西两侧立有金、元、明、清各代重修碑记11通,是了解寺史的重要资料。建国后多次修葺,1984年起又进行大规模修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 国 寺


猜你喜欢

  • 葵山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108兴业县: 葵山 “在县北十五里。山半有岩,岩有龙井”。山在今石南镇西北,海拔806米。

  • 临嶂山

    一名城头山。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东,汉水南岸。《元和志》 卷27沔州: “晋于今州西临嶂山下置沌阳县,江夏郡自上昶城移理焉。” 南宋绍兴四年 (1134) 岳飞曾驻军于此。咸淳中,德安府亦曾迁治于此。

  • 康都镇

    亦作刊都、看都。即今江西南丰县东南康都。《元丰九域志》 卷6建昌军: 南丰县有 “看都”银场。明尝置巡司于此。

  • 李固渡

    金代黄河上津渡名。在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南三里许。《金史·河渠志》:大定八年(1168)六月,“河头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即此。金代黄河津渡。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沙店南。大定八年(1168

  • 广济寺

    ①在今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东口。原为金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明天顺元年(1457)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简称广济寺。此后曾多次扩建。1934年1月火灾,庙内正殿及后殿烧毁大半,次年重建。主要有山门、

  • 崇化营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置,属四川提督。在今四川金川县南安宁乡 (旧名噶喇依)。

  • 纸桥

    在今越南河内市西。《清史稿·越南》:光绪九年(1883),“刘永福与法人战于河内之纸桥,大破法军,陈斩法将李成利,越王封永福一等男”。

  • 东辛庄镇

    即今河北遵化市西南四十里东新庄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遵化州图:西南有东辛庄镇。在辽宁省兴城市南部。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3.2万,满族占60%。镇人民政府驻东辛庄,人口 1410。明初辛姓兄弟二

  • 五泻水

    相当今江苏江阴市南锡澄运河。《寰宇记》卷92无锡县:五泻水“在县北一十四里无锡、江阴、晋陵三县界”。《宋史·河渠七》:南宋乾道六年(1170),“两淛转运司并常州守臣言,填筑五泻上、下两闸,及修筑闸里

  • 齐东县

    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齐东镇置,属河间路。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麻姑堂。明属济南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8年撤销,并入邹平、博兴二县。古旧县名。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