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池山

天池山

①即华山。在今江苏吴县西。明王鏊《姑苏志》卷8:华山“山半有池在绝��,横浸山腹,逾数十丈,故又名天池山”。

②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寰宇记》卷84江油县:天池山“在(龙)州南一百三十里。高九十二丈。上有池,周二十三步。其水常满,号曰天池。本名石人山。天宝六年敕改为灵液山”。

③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北。《元和志》卷33巴西县:天池山“在县北二十余步”,绵州“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马,为蜀东北之要冲”。《方舆纪要》卷67绵州:天池山“在州北五里。又州东三十里亦有此山, 皆高耸”。

④又名池山。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四十里。《清一统志·兴安府一》:天池山“自麓至顶二十里,上有池方一亩,冬夏不涸”。

⑤在今陕西城固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6城固县:天池山“上有大池,四时不涸”。

⑥在今甘肃徽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9徽州:天池山,“山顶有池,流为河池水”。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因山腰有池,横浸山腹,故名。南北蜿蜒,主峰莲花峰居中,海拔173米。习称山东半面为华山,西半面为天池山。后者山腰池旁的寂鉴寺有石屋,屋内佛龛和石像均为元至正年间遗物。附近有钵盂泉、金蝉峰、比丘石、天灯楼、馒头石、寿星读经石等古迹。山顶有莲花峰,上宽下窄,兀立危如累卵。山的东半面称华山,山道陡峭,有五十三参、虎跑泉、盈盈泉、地雷泉、洗心泉等胜景。


猜你喜欢

  • 柘厥关

    唐置,在今新疆库车县西渭干河西。《新唐书·地理志》: “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

  • 张黄港

    即今江苏如皋市西南张黄港,出港口即为大江。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如皋县西南有“张黄港”。集镇名。在江苏省如皋市南部、焦港东岸。属石庄镇。人口400。因昔为港口得名。曾为江北生猪和农副产品外运重要货运

  • 武侯岭

    即今四川荥经县西南、汉源县北之大相岭。《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四年 (914),南诏寇黎州,前蜀将王宗范等击之,“破其武侯岭十三寨”。即此。古山名。在今四川省汉源县北清溪乡北。《资治通鉴》:五代梁乾

  • 莆田县

    隋开皇九年 (589) 分南安县蒲田地置,属泉州。治所在莆口 (今福建莆田市东南)。明曹学佺 《名胜志》: “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 开皇十年(590)废。唐武德

  • 白佛山

    又名龙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八里。《清一统志·泰安府一》:龙山“《旧志》:一名金螺山,亦曰白佛山”。山南有石窟造像。共三窟:隋窟在中,称“大佛洞”,正中圆雕释迦结跏趺坐像,高4.7米,斜披袈裟,赤足,作

  • 屠何

    即不屠何。在今辽宁锦州市西北。《管子·小匡》: “败胡、貉,破屠何。”

  • 金沙驿

    即今福建南平市东南茶洋。宋淳祐中置,元至正间改名茶洋驿。南宋淳祐中置,即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南茶洋。元至元间改名茶洋站。

  • 蔚汾关

    唐置,在今山西兴县东二十里交口村。《元和志》 卷 14 合河县: “蔚汾关在县东七十里。” 《方舆纪要》 卷40兴县: 蔚汾关 “盖以蔚汾水为名”。

  • 都陆

    即西汉博乡侯国,王莽改为杨陆。故址在今安徽六安市西。《三国志·吴书·孙綝传》: “綝大发卒出屯镬里,复遣 (朱) 异帅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万人攻魏,留辎重于都陆。” 胡三省 《通鉴》 注以为“都陆即杨陆

  • 扪磋纳宗

    即错拉。今西藏错那县。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扪, 旧地名。磋纳,湖边也。于扪地滨湖建城,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