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后宫

天后宫

原名天妃宫。俗称妈祖庙。在今福建泉州市南门。南宋庆元二年(1196)建庙祀莆田湄洲林氏女(海神)。明永乐五年(1407)经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请,奉旨修庙。明代派官出使外国前皆来祭祀祈祷。清康熙十九年(1680)统一台湾,泉州人施琅以此神显灵助阵,奏请进封天后,庙遂称天后宫。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 尚保存清初修理时的原貌。近年又重修山门、戏台等。天后宫现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在南开区古文化街中心。元始建,明、清重修、扩建。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和幡杆等。“天后”为传说中护佑航海的安全女神,元代南粮北调,此地为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中转站,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宫,以利漕运。“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是当时繁荣景象的写照。宫内为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聚会娱乐之所,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外,还经常有酬神演出。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届时举办庙会,出动法鼓、高跷、重阁、狮子等民间游艺节目,通宵达旦,游人如潮。宫南、宫北大街亦为历代著名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1985年整修,称“古文化街”。天后宫修复后,辟为天津民俗博物馆。(2)原称天妃宫,俗称妈祖庙。在泉州市南门天后路。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建庙祀莆田湄洲海上女神林默。据《泉州府志》记载,庙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永乐五年(1407年)经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请,奉旨修庙。明代派官出使外国前,皆来祭告祈祷。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统一台湾,泉州人施琅以此神显圣助阵,奏请进封天后,庙遂称天后宫,特予春秋致祭。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时原貌。今又重修山门、戏台等,占地7200平方米,布局构筑颇堂皇。后殿立有婆罗门教式石柱两根,规格与开元寺现存石柱同。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龙柱两根,为闽南石雕杰作,已移开元寺。天后宫现辟为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 州 天 后 宫


猜你喜欢

  • 谢步镇

    北宋置,属安丰县。即今安徽寿县南谢步乡。

  • 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永从乡西。明初废。

  • 铜城堰

    在今安徽和县西南、含山县南。《舆地纪胜》 卷48和州: 铜城堰 “在历阳县西南六十里,分属历阳、含山两县。周回几一百里,散注田三千顷,皆膏腴,赋入当本州十之三”。

  • 热水汛

    清置,属建昌镇。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南热水河北岸红莫镇。《清一统志·宁远府二》: 热水汛“在西昌西北热水旁,为大小凉山诸夷出入要路”。清雍正八年 (1730) 筑城,设都司分驻。

  • 化蒙县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置,属绥建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宁县西南东乡镇。隋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622)属绥州,贞观十三年(639)属广州。北宋开宝六年(973)废。古县名。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

  • 交木县

    南朝宋大明元年(457)置,属新野郡。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附近。北魏废。

  • 灵关道

    ①古道路名。亦作零关道、灵山道。西汉武帝时开。自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南岸,沿小相岭山脉东麓南行,经孙水河西转入安宁河,南至西昌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即此。②亦作零关

  • 閤皂山

    在今江西樟树市东南。《寰宇记》 卷109吉州新淦县: 閤皂山 “在县北六十里淦山南一里,为神仙之攸馆”。《舆地纪胜》卷 34 临江军: 閤皂山 “ 《临江志》 云,山形如閤,山色如皂,故以名云。道书第

  • 富春县

    西汉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东汉属吴郡。东晋太元十九年 (394) 避郑太后阿春讳,改为富阳县。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吴越复改为富春县,属杭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又改为富阳县

  • 苇沙河镇

    即今吉林集安市西北苇沙河村。西北距通化六十里。民国《辑安县乡土志》地图:西北有苇沙河。在吉林省临江市西南部,濒鸭绿江邻朝鲜。面积268平方千米。人口 6690。镇人民政府驻苇沙河,人口 2160。苇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