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堡
①一作大静堡。明置,属广宁后屯卫。在今辽宁义县东北砖城子。明《辽东志》卷3:大静堡“嘉靖丁亥添设,……本堡原系通贼要路,大宁、大清二堡马兵可为策应”。
②即今甘肃古浪县东大靖镇。《清一统志·凉州府二》:大靖堡“地名扒沙。明嘉靖中,为套夷所据。万历二十六年收复,筑城在高阜,周六百十二丈,设参将驻守。本朝康熙十一年,改设守备,兼辖土门、黑松二堡。后又设巡检司分理”。
①一作大静堡。明置,属广宁后屯卫。在今辽宁义县东北砖城子。明《辽东志》卷3:大静堡“嘉靖丁亥添设,……本堡原系通贼要路,大宁、大清二堡马兵可为策应”。
②即今甘肃古浪县东大靖镇。《清一统志·凉州府二》:大靖堡“地名扒沙。明嘉靖中,为套夷所据。万历二十六年收复,筑城在高阜,周六百十二丈,设参将驻守。本朝康熙十一年,改设守备,兼辖土门、黑松二堡。后又设巡检司分理”。
在今湖南桂阳县西南二十里。《舆地纪胜》卷61桂阳军:白竹冈“下有狮子岩”。《方舆纪要》卷80作“白竹山”。
在今安徽和县南。源出巢湖,上流为裕溪河。流经含山县铜城闸附近始称牛屯河,北流折向东,在横江津入长江。《方舆纪要》卷29和州:牛屯河在“州南四十里,与江东牛诸矶相对。……其源出巢湖,从铜城闸入长江”。
①隋置,为怀远县治。治所即今辽宁辽中县(辽中镇)。《隋书·高丽传》:大业十年(614)炀帝征高丽,“至辽水, 高丽亦困弊, 遣使乞降。……帝许之,顿于怀远镇,受其降款”。唐于此设怀远守捉。②北宋改怀远
即今新疆皮山县。《清一统志·叶尔羌》:皮什南“在叶尔羌城东南三百十里。有河出南山下,北流百余里,饶水草,于汉为皮山国地”。
①即今陕西华阴市南十里华山。号为西岳。以西有少华,故曰太华。《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山海经·西山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汉书·地理志》 华阴县:“太华
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余里。古为卞邑。春秋时鲁庄子食邑于此。《春秋》:僖公十七年(前643),“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即此。桥跨泗水上,称为卞桥。镇以桥名。在山东省平邑县东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4
即今越南河内市。《资治通鉴》: 唐大中十二年 (858),王式为安南都护。“式有才略,至交趾,树竻木为栅,可支数十年,深堑其外,泄城中水,堑外植竹,寇不能冒”。胡注: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竻竹,
宋置,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七十里。明洪武二年(1369)置巡司于此。宋置,在今江苏省丹阳市东。明、清置巡检司于此。
即宋美利城。在今四川叙永县北。《方舆纪要》卷73永宁宣抚司:米利城在“司北八十里。《志》云:其地有大田,饶米谷,无水旱忧。盖昔时蛮所置城也”。
北宋天圣初改浈昌县置,为南雄州治。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图经》 云: 后避仁宗嫌,改名曰保昌。” 元为南雄路治。明为南雄府治。清嘉庆十一年 (1806) 废。十六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