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津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一名隆山。即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四十八里流水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宜城县东南有流水沟。清置流水沟汛,有外委驻防。
即和县猿人遗址。在今安徽和县西北陶店乡南汪家山北坡龙潭洞。1980年在此发现旧石器时代完好的猿人遗址,有猿人头盖骨一具,上臼齿四颗,左下颌骨一个,并发现粗陋的角器、骨器和火烧过的骨头、灰烬等遗迹。
即今安徽休宁县西南渭桥乡。清道光 《休宁县志》 乡村图: 城西有渭桥。
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南,接武功县界。②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上。《新唐书·地理志》 奉先县:“泰陵在东北二十里金粟山。”③为明孝宗朱祐樘之陵。在今北京市昌平
在今山西壶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2壶关县:“三壅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其山三面壅障名山。下出泉,名壅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
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明嘉靖 《宁夏新志》 卷3: 金积渠 “在 (灵) 州西南金积山口,汉伯渠之上。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珣奏浚。长一百二十里……遍地顽石,大皆十余丈,锤凿不能入,火醋不能裂,竟废之。今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后废。
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浪穹千户置,属邓川州。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清属大理府。1913年改洱源县。古旧县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浪穹千户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属邓川州。明、清属大理府。1
即今广西浦北县东北平睦镇。清同治《广东图说》卷61:合浦县东北有平睦墟。
一名牛戍驿。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北二十二里。民国初置县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