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都

大都

元都城。在今北京市区。《元史·地理志》:世祖至元四年(1267),“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至元九年(1272)改名大都。二十年(1283)筑城。蒙人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周长约二万八千六百余米。城东西二边相当于旧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北抵今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四面设城门十一座,东、南、西三面均为三门,北面二门。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西侧,西墙即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皇城内以太液池为中心,西有隆福、兴圣两宫, 东部为宫城。皇城外为居民和商业区,南北向主干道和东西向胡同,把全城划分为五十二坊。大都城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宫殿壮丽,商业发达,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


元都城。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另建新城,仍称中都。九年改称大都,二十年筑成。蒙古语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外郭城周长28600米,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南墙在今北京城东西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东墙与西墙各在今东直门与西直门南北垂直线上。北面城门有二,其余三面各三。全城共有南北和东西干道各九,组成棋盘式干路。皇城位于大城南部稍西,宫城在皇城内东部。太庙和社稷坛置在皇城右左两侧,接近都城东西墙。都城内皇城外为居民区,分为五十坊。皇城之北积水潭为南北大运河终点,其北岸斜街市是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其次是西城的羊角市、东城的旧枢密院角市。都城规模雄伟,宫殿壮丽,户口繁庶,商业发达,附郭居住各国商人甚多,“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莫能与比”(《马可·波罗行纪》)。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元大都平面图


猜你喜欢

  • 亚父冢

    亦作亚父山。在今江苏徐州市南。《魏书·地形志中》:彭城县有亚父冢。《宋书·张畅传》:元嘉二十七年(450),魏“(拓拔)焘始至(彭城),仍登城南亚父冢,于戏马台立氈屋”。

  • 者线蒙庆甸军民府

    元至顺二年 (1331) 降蒙庆宣慰司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泰国北部昌盛。至正二年 (1342) 废。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复置蒙庆府,后废。

  • 李陵山

    即今安徽肥西县西之紫蓬山。《方舆纪要》卷26庐州府合肥县:紫蓬山在“府西七十里。一名李陵山,以山上有李陵庙也”。又称紫蓬山。在安徽省中部肥西县境。据《紫蓬山志》载,三国时魏将李典曾在此屯兵。李陵,典之

  • 西周封国。姬姓。故址当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左传》: 桓公九年 (前703)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又庄公二十八年 (前666),“晋献公娶于贾”。即

  • 芦台场

    即今天津市宁河县治。为盐场。《元史·食货二》:至元十九年(1282),“改立大都、芦台、越支、三叉沽盐使司一。二十五年,复立三汊沽、芦台、越支三盐使司”。清设盐场大使驻此。

  • 昌南镇

    又名新平镇、陶阳镇。今江西景德镇之别称。以地处昌水之南而得名。北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镇。昌南之名遂渐湮废。水土宜陶瓷。从唐以来,所产陶瓷闻名于世。古镇名。又名新平镇。以地处昌水之南得名。即今江西省景德镇

  • 琼结宗

    即琼结。今西藏琼结县。见“琼结县”。

  • 晚霞山

    在今山西天镇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晚霞山 “山势高耸,日落返照成霞,因名。又形似莲花,一名莲花山”。

  • 史家岗

    即今山西定襄县东史家岗乡。同蒲铁路忻窑支线旧有支线通此。

  • 连城土司

    即今甘肃永登县西连城镇。《清史稿·地理志》:平番县有“连城土司”。同书《土司列传六》:“鲁氏自焘以上,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使,驻扎庄浪,分守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