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通镇

大通镇

①北宋置,属铜陵县。即今安徽铜陵县西南二十里大通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②北宋置,属新建县。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元改名乌山铺。

③北宋置,属南海县。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珠江南岸。


(1)古镇名。(1)在今江西省新建县西。元改名乌山浦。(2)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南珠江南岸。北宋属南海县。(2)今镇名。(1)在安徽省天长市西北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通,人口1530。原以蒋姓始居,名蒋家集,后因交通来往方便,取“四通八达”之意,改为今名。为市境古镇,1959年改为大通公社,1983年改为大通乡,1989年复为大通镇。1992年便益、坝田乡并入,1993年便益乡析出。主产稻、小麦、油菜籽等。有水泥预制件、羊毛衫、玻璃仪器、鞋楦头等厂。有公路西通平安接205国道。(2)在安徽省铜陵县西南部、青通河入长江口。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大通。人口 8000。因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而得名。1952年置大通镇,1958年改公社,1968年复置镇。产棉花、稻、油菜籽、蔬菜。有纺织、酱品、酿造、食品等厂。和悦洲夹江处建有白鳍豚养护场。为沿江古镇,铜陵、青阳、贵池三县(区)间农、副、水产品集散地。有公路接繁木公路,设长航及内河客货运码头。(3)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西部。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大通,人口1300。镇以驻地名,明初兴场。清末以地当南充—蓬溪大道得名。1949年设大通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8年置镇。1992年龙池、天星二乡并入。1993年改属嘉陵区。1994年天星乡划出。产油菜籽、花生、柑橘、蚕茧。有农机、粮油加工、铸铁、机械、服装等厂。有公路通川鄂公路。


猜你喜欢

  • 岩坑山

    ①一作阳鲁山。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十里。后金天命九年 (1624) 于此建东京陵。清顺治八年 (1651) 封此山为积庆山。②在今浙江浦江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3浦江县: 岩坑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 孝义镇

    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四十里孝义镇。清《乾隆内府舆图》:渭南县东北有孝义镇。(1)在山西省文水县中南部。面积38.9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孝义,人口 5030。1949年属文水六区,1953

  • 冉庄

    在今河北清苑县西南三十里,清水河北岸。1942年侵华日军向冀中平原进行“五一”大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冉庄人民挖掘地道抗日,终于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防战结合的完整体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 门扇峡

    在今湖北巴东县西。《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东奔峡”条下:“门扇峡在县西三十里,夏秋水泛,涡漩极险。”

  • 复 (復) 兴集

    即今安徽全椒县西北复兴乡。民国《全椒县志》 卷1: 复兴集街 “距城六十里,街长一里俱市肆”。

  • 乌恰县

    1938年改乌鲁克恰提设治局置,属新疆省。治所在黑孜围(今新疆乌恰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西南部、天山南脉与西昆仑山接合部。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面积1.8万平方千米。人口4.6万,其中柯尔克孜

  • 云罩寺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挂月峰左侧。又名降龙庵。唐道宗禅师所建。清《日下旧闻考》卷116引《乾隆十二年御制云罩寺诗》:“挂月峰巅浮图,矗峙天际,曰舍利塔。寺居其侧,云滃然若拥若复, 自下观之,

  • 石门川

    源出今陕西洛南县北,南流入洛水。《清史稿·地理志》 商州洛南县:洛水“又东径城北,合石门川”。

  • 常河镇

    即今河北平乡县南二十二里常河镇。《清一统志·顺德府二》: 常河镇,“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堡”。集镇名。在河北省平乡县城南部。属河古庙镇。人口 1150。 常姓依漳河古道建村,故名。产小麦、玉米。有纺织机械

  • 赤水驿

    即今陕西华县西赤水镇。唐为长安与洛阳间陆路交通重要驿站。罗邺有《春夜赤水驿旅怀》诗。即今陕西省华县西赤水镇。唐为长安与洛阳间陆路交通重要驿站。唐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西至长安,自华州(今华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