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水
即今嘉陵江上源。《方舆纪要》卷56凤县: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出大散关,流经县西南,入于嘉陵江,亦谓之故道水”。唐以后始称嘉陵江。
即今嘉陵江上源。《方舆纪要》卷56凤县: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出大散关,流经县西南,入于嘉陵江,亦谓之故道水”。唐以后始称嘉陵江。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七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清裁。
又作东塘墟。在今河北青县东北。《宋史·河渠志五》:景德元年(1004),“诏沧州、乾宁军谨视斗门水口,壅潮水入御河东塘堰,以广溉荫”。后废。
唐武德五年(622)分南宾、安京二县地置,属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西南苏圩镇。《元和志》卷38如和县:“因县西南四十里如和山为名。”景云二年(711)属邕州。北宋景祐二年(1035)废。古县名。唐武
亦作萝卜山。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境 《方舆纪要》 卷63庄浪卫: 蒲萄山,“ 《志》 云:在卫西北百三十里。与雪山相拒,大通河流经也”。《清一统志·凉州府一》: 萝卜山 “在平番县西北一百三十里,
①即古到刺山水。在今河北蔚县东。《清一统志·宣化府二》 引 《旧志》: “金河在蔚州东南七十里。发源小五台山,西北流入壶流河。其水映石如金,故名。”②即古芒干水。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隋书·
在今陕西宜川县西北。《金史·地理志》:宜川县有库利山。
即今四川安岳县北八庙乡。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八庙场“在治北六十里”。场北卧佛沟,半岩上有唐代巨型释迦牟尼涅槃像, 长23米。卧佛上方为释迦说法图,沟两侧岩壁间有一百三十九龛窟,一千六百十三躯造像及
金置,属盐山县。在今河北黄骅市东南。
亦名云山、营山。在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北燕山察。《元史·宪宗纪》:“乙酉,帝次运山。”即此。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明一统志》 卷83廉州府: 黄稻山 “在府城北九十里。州人多于山下种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