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峒山
①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宋余靖有《游大峒山诗并序》。《清一统志·韶州府》:大峒山“自州治水行七十里得月华山,舍舟道樵径,又十五里乃至大峒。其山磅礴耸峭,秀倚天际,绝顶之上,千里在目,涧声冷冷,清入毛骨。《旧志》:在县东北八十里”。
②在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东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大峒山“在修仁县南百里。山岭层叠,绵亘数百里,达浔州府平南县界,皆诸瑶所居,不通行旅”。
①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宋余靖有《游大峒山诗并序》。《清一统志·韶州府》:大峒山“自州治水行七十里得月华山,舍舟道樵径,又十五里乃至大峒。其山磅礴耸峭,秀倚天际,绝顶之上,千里在目,涧声冷冷,清入毛骨。《旧志》:在县东北八十里”。
②在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东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大峒山“在修仁县南百里。山岭层叠,绵亘数百里,达浔州府平南县界,皆诸瑶所居,不通行旅”。
一称回部。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因天山南路为维吾尔族所聚,清代称维族为“缠回”,故名。又称回部。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因天山南路为维吾尔族所聚居,清代称维族为“缠回”,故名。
即今加里曼丹岛南部彭布安河口之瓜拉彭布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卷上: “昙闰法师,洛阳人也……附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诃陵北渤盆国。遇疾而终。” 唐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1作盆盆洲。《宋史·真
东晋改武冈县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市西南一里。南朝梁天监元年 (502) 改为武强县。
即黄崄山。在今山西岚县西北。《清一统志·太原府一》: 黄崄山 “在岚县 (旧治) 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黄芊山。又名黄尖山”。
即今江西湖口县东南文桥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3九江府湖口县:“出东门,至距城三十里之文桥。”
宋代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周围四条漕运河道的合称。《宋书·食货志·漕运》:“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最多。”宋代都城开封周围四条漕运河道的合称。《宋史
春秋卫邑。即今河南濮阳县东北古干城。《诗经·邶风·泉水》:“出宿于干,饮饯于言。”《续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即干城之讹。古邑名。春秋卫邑。即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北古干城。《诗经·邶风·泉水》: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属吉林将军。治所在延吉冈(今吉林延吉市)。厅因延吉冈得名。辖境约当今吉林图门、延吉、龙井、和龙等县市地。宣统元年(1909)升为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治今吉
①即今广东从化市西南太平镇,南与广州市交界。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从化县有“太平场墟”。②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大坪村。清雍正八年(1730)移罗苛巡司驻此,改名西山巡司。③俗名窑子坝。即今四川双流县东
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波洞村。《清一统志·镇远府》 “在城铺” 条下: 又有 “波洞” 等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