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路
元改大名府置,属中书省燕南河北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元城、大名二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内黄、清丰、南乐、浚县、濮阳、滑县、长垣及山东东明等县市地。明初改为大名府。
元改大名府置,治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邱县、魏县及河南省南乐、内黄、清丰、濮阳、浚县、滑县、长垣和山东省东明等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府。因地为漳、卫、黄河所经,故为河防要地。
元改大名府置,属中书省燕南河北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元城、大名二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内黄、清丰、南乐、浚县、濮阳、滑县、长垣及山东东明等县市地。明初改为大名府。
元改大名府置,治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邱县、魏县及河南省南乐、内黄、清丰、濮阳、浚县、滑县、长垣和山东省东明等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府。因地为漳、卫、黄河所经,故为河防要地。
俗称宗札萨克旗。即和硕特西左翼后旗。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雄曲卡一带
①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卢山镇西。《方舆纪要》 卷121定番州 “卢山” 条下: “宝塔山在司 (卢山长官司,今卢山镇) 西五里。峰峦尖削如塔。”②又名嘉岭山。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侧延河岸边。因有塔而俗称宝
古山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盖出自古越人神话传说,义为在三天子都东面的屏障。约指北起今苏皖浙间的丘陵地带,南迄天目山南端今皖浙间新安江东岸山区。主峰在今安
旧名乌泥泾镇。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华泾。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上海县西南有“华泾”。
①南朝梁普通六年 (525) 置,属北水郡。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南八庙场。西魏恭帝三年 (556)改为盘道县。②北周天和五年 (570) 置,为集州、平桑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南江县。《寰宇记》 卷140集
1928年改巴戎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1931年改为化隆县。旧县名。1928年由巴戎县改名,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巴燕,蒙古语意为“富饶”。原属甘肃省,1928年改
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之纳林川、黄甫川。《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右,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碱水出长城西碱谷,南入湳水。……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
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北与钟祥、随州二市交界处之大洪山。《后汉书·刘玄传》: “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众数百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 即此。(1)
①在今安徽寿县西北。《寰宇记》 卷129寿州寿春县: “青冈高一百步,在县西一十三里。” 《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太元八年 (383),谢玄败苻坚于肥水,“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
即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蛟湖村。明嘉靖 《临江府志》 卷3: 清江县有蛟湖市。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6: 清江县北有蛟湖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