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州

和州

①北齐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 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复降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废历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隋开皇改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县 (今河北南和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南河县地。四年 (621)废。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韩奴传》: “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杀之。”

⑤元初置,属北京路。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废入利州。


(1)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二十八年仍降为州,属庐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历阳县,二年(1369年)复改县为和州,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1912年废本州为县。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荆州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汝州市一带。隋开皇初改置伊州。(3)见“高昌”。


猜你喜欢

  • 郭店镇

    北宋置,属新郑县。即今河南新郑市北三十四里郭店镇。(1)在浙江省海宁市中部。面积20.8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郭店,人口5500。明景泰年间诗人苏平兄弟(景泰才子之二)隐此,称苏溪。嘉靖

  • 赤亭

    ①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魏书·田益宗传》:景明初,“萧衍建宁太守黄天赐筑城赤亭”。即此。②一作赤沙亭。在今湖南华容县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侯景将任约“至赤亭。六月,甲辰,(胡)僧

  • 珲春河

    又作浑蠢河。在今吉林珲春市东。为图们江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 珲春河 “在宁古塔城东南六百里。源出通肯山,会诸水西南流入图们江”。曾称红溪河。图们江支流。在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上游有

  • 石堂

    在今福建宁德市西北。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巡司于此。集镇名。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第一旗山北侧。属虎浿乡。人口 5100。有畲族。山上石窟宽阔如堂,故名。西北部东宝山、白狮子有矽卡岩型铅锌矿

  • 大庄科

    即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八十里大庄科乡。清属丰镇厅,乾隆三十二年(1767)设巡司于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东北大庄科。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设巡检司于此。

  • 全县

    1912年改全州置,属广西桂林道。治所即今广西全州县。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9年改为全州县。旧县名。1912年改全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全州镇。1959年改名全州县。

  • 南川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南州置,治所在南川县 (今四川綦江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綦江县及重庆市南桐矿区。乾元元年 (758) 复为南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州置。治南川县(今重庆綦江县北)。乾

  • 泉水

    在今陕西商州市北。《清一统志· 商州》“清池水” 条下: “又泉水在州北七十里,源出泉村集,径马角辋峪,至上板桥合荆水。”

  • 仰山洼

    在今湖北广水市北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花山”条下:仰山洼“四高中坦,中有平田二百亩”。

  • 蓝旗卡伦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南六十里蓝旗卡伦满族乡 (烧锅)。清光绪 《大清帝国全图》: 直隶省围场县东南有蓝旗卡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