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墓
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宝元进士,后任宰相等职。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清一统志·解州》:司马光墓“在夏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其祖、父十余冢胥存。《旧志》:哲宗篆碑首曰‘忠清粹德’。起楼墓东,命苏轼撰文。绍圣元年,夺官毁楼仆碑。断碑之陷,有杏生于龟趺侧,蟉枝蟠绕。金皇统中,夏县令王廷直得旧断石摹勒碑文。元平章察罕家与墓邻,作《老杏图》诗。程巨夫记。明嘉靖初,再修其碑”。
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宝元进士,后任宰相等职。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清一统志·解州》:司马光墓“在夏县西北三十里鸣条冈。其祖、父十余冢胥存。《旧志》:哲宗篆碑首曰‘忠清粹德’。起楼墓东,命苏轼撰文。绍圣元年,夺官毁楼仆碑。断碑之陷,有杏生于龟趺侧,蟉枝蟠绕。金皇统中,夏县令王廷直得旧断石摹勒碑文。元平章察罕家与墓邻,作《老杏图》诗。程巨夫记。明嘉靖初,再修其碑”。
明洪武五年(1372)改甘州路置,属陕西行都司。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甘肃张掖、临泽、民乐和青海祁连等市县地。二十五年(1392)改为甘州卫。
①三国魏明帝时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部。《三国志· 魏书 · 高堂隆传》 载:“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 《明帝纪》: 景初元年 (237)裴注引 《魏略》 曰: “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使公
即介山。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即“介山”。
明置,属宁夏左屯卫。即今宁夏永宁县西北许旺村。
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9宜城县:龙潭港在“县西南里许。东通汉江”。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升通城镇置,属鄂州。治所即今湖北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 废。十七年 (1147) 复置。元属武昌路。明属武昌府。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在湖北省
在今陕西省中部。源出耀县西北界,东南流经三原县西与冶谷河合,又东流至临潼县入渭河。《水经·渭水注》: 五丈渠水 “出云阳县石门山,谓之清水。东南流径黄嵚山西,又南入祋祤县,历原南出,谓之清水口”。《清
即小招寺。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清《西藏图考》卷5:“巴汉招庙即小招。”蒙古语“巴汉”意为小,“招”意为庙。
在今福建华安县东南。《明史·地理志》漳州府龙溪县:“北有华封岭,一名龙头岭。”
在今广西岑溪县西一里。《方舆纪要》卷108岑溪县:乌峡镇“旧置于乌峡山下。后移于此,改为上里河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