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博爱县

博爱县

1927年析沁阳县置,属河南省。治所在清化镇 (今河南博爱县)。


在河南省西北部,北接山西省。属焦作市。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42.2万。辖7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清化镇。1929年冯玉祥主豫时,划沁阳县丹河以东、沁河以北地置博爱县,依据孙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国大纲“自由、平等、民权、博爱”命名。1938年改名清化县,属晋冀鲁豫边区。1943年称沁博县。1945年后复称博爱县。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并入焦作市,1961年复置博爱县,属新乡专区。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3年改属焦作市。地处太行山区和山前平原区,地势北高南低。沁河流经南部边缘,丹河流经西部边缘,运粮河、勒马河、幸福河流经南部和中部,大沙河流经东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生姜等,特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怀药”,盛产竹,以竹编著称。工业有机械制造、化肥、耐火材料、棉纺、玻璃等。焦柳铁路、新济、郑常公路经此。古迹有月山寺、孙真庙遗址、石佛滩摩崖造像、清真寺、李商隐墓、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等。


猜你喜欢

  • 石钟山

    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寰宇记》卷111引《辩石钟山记》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清一统志·九江府一》 谓湖口县有二

  • 施王屯

    一名施王城。在今湖北恩施市南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60施州: “东晋末桓诞窜太阳蛮中,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子孙袭王。” 《方舆纪要》 卷82施州卫: 施王屯在 “卫南十五里。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

  • 铜冶山

    ①即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五里铜山。《元和志》 卷25润州句容县: “铜冶山在县北六十五里。出铜铅,历代采铸。”②即今山东莱芜市北三十里阴凉山。《魏书·地形志》: 泰山郡嬴县有铜冶山,即此。古山名。即今江

  • 四安镇

    又作泗安镇。北宋置,属长兴县。即今浙江长兴县西南五十四里泗安镇。以其保障吴兴、宜兴、广德、安吉四处,故名。《元史·伯颜传》: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参政阿剌罕等为右军,以步骑自建康出四安”。即

  • 中堡镇

    即今江苏兴化市北中堡乡。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兴化县:“中堡镇在城北三十六里。”(1)在江苏省兴化市东北部。面积84.3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堡庄,人口5600。相传古有孝子中堡背母迁

  • 陈家桥镇

    ①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二十八里陈桥。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陈家桥镇“因桥成镇,故以桥名”。②即今江苏六合县西北二十五里程桥镇。明嘉靖《六合县志》卷1:“程家桥在县西二十五里。”清光绪《江苏全省

  • 白狗岭

    在今四川理县西境邛崃山。唐杜佑《通典》卷176维川郡:“西南到白狗岭六十二里。”《舆地纪胜》卷148威州:白狗岭“与雪山相连”。

  • 安化镇

    ①唐广德后置,以防御吐蕃。在今陕西千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千河西岸安化。②北宋置,属福津县。即今甘肃武都东北安化镇。③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明属思恩县,于此置安化镇巡司。④在今宁夏泾源县南。北

  • 江家路镇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东南九里江镇乡。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江家路镇, 邑北四十三里。”

  • 浮瀛山

    即浮膺山。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