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阳县

南阳县

①南朝宋置,属北阴平郡。治所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南泉镇和兴场。西魏废。

②北魏改阳亭县置,为魏兴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隋开皇初废入丰阳县。

③北魏太和三年 (479) 置,属丹杨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东三十里。七年 (483) 废。后复置。北齐废。

④北魏置,为广州南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郏县西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期城县。

⑤北魏孝昌中侨置,属襄州期城郡。治所在今河南舞钢市附近。后废。

⑥南朝梁侨置,为彭、沛二郡治。治所在今安徽淮南市东南。《魏书·地形志》 楚州: “彭、沛二郡,领县三: 南阳,有曲阳城、中阳、洛阳。” 东魏以后废。

⑦西魏置,属蔡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三十二里。后改为双泉县。

⑧东魏武定中侨置,为南广州南阳侨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襄城县境。北周废。

⑨隋开皇初改上宛县置,属邓州。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大业初属南阳郡。唐武德三年 (620) 为宛州治。贞观八年 (634) 属邓州。金末为申州治。元至元八年 (1271) 为南阳府治。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⑩即广阳县。治所在今安徽石台县东广阳镇。《隋书·地理志》 宣城郡泾县: “平陈省安吴、南阳二县入焉。”


(1)古县名。(1)北魏太和三年(479年)置,治今河南省沈丘县北。属丹阳郡。东魏废。(2)东魏置,治今河南省郏县西北。属南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期城县。(2)古旧县名。隋开皇初改上宛县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属邓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宛州治,旋仍属邓州。金末为申州治,元、明、清为南阳府治。1960年并入南阳市。1961年复设。1994年撤销,并入南阳市(地级)。


猜你喜欢

  • 七桥瓮

    在今江苏南京光华门外秦淮河上。建于明初,原名上方桥。清代始名七桥瓮,以桥身由七孔桥瓮而名。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罗大纲部由间道攻七桥瓮兵营,为清参将张国梁击退,即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清咸丰

  • 山口营

    ①明崇祯九年(1636)置,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山口镇。②在今广西灵山县东北。《清一统志·廉州府》:山口营“在灵山县东北二十里。瑶出没处,与洪崖堡互相守望,相近有风水营”。

  • 羡溪

    在今安徽含山县南,古濡须坞东三十里。《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黄武元年 (222),“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即此。古水名。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西去

  • 西路中左翼右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新依德尔北。

  • 嘉业堂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六十里南浔镇南。原为刘承干藏书楼,1920年始建,1924年落成,因清宣统帝题赐 “钦若嘉业” 九龙金匾,故名。今为浙江图书馆分馆之一。

  • 赤山镇

    即今山东荣成市南斥山镇。明置巡司,属文登县。清雍正十二年(1730)移于石岛口(今石岛镇)。在江西省上栗县东南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赤山桥,人口 1930。因附近赤山桥得名。

  • 将军山

    ①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西南。其地发现“龙山文化” 遗址。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城内东北隅冶山。《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冶山,“宋时曰泉山,亦曰将军山”。《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 越王山 “其东南麓,唐

  • 双屿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西南六横岛与佛渡岛之间,系明中叶贸易商港。《明史·朱纨传》:“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据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即此。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港为朱纨捣毁。

  • 原阳镇

    隋置,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古镇名。隋置,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二十家子古城。后废。

  • 伊济密屯

    又作西济密。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波谢特西北。清属宁古塔副都统。清聂士成《东省与韩俄交界道路表》:“蒙古街,又二十里二分五至切落哥司克,即西机密。”咸丰年间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