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津
即采石津。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陈书·宣帝纪》: “自今有罢任之徒,许分留部下; 其已在江外,亦令迎还,悉住南州津里安置。”
又称南津。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置校尉于此。
即采石津。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江口。《陈书·宣帝纪》: “自今有罢任之徒,许分留部下; 其已在江外,亦令迎还,悉住南州津里安置。”
又称南津。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置校尉于此。
即今河北行唐县治。北魏始移行唐县治于此。《魏书·地形志》 常山郡行唐县: “熙平中移犊乾城。” 即此。
亦作海州中前千户所。明洪武中置,属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清康熙十七年(1678)废。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十七里。《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引兵向洛阳,遣其弟积善将兵三千自偃师南缘洛水西上,东都遣河南令达奚善意将兵拒积善,“渡洛南,营于汉王寺”,即此。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洛
蒙古至元七年(1270)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辖境约当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及保山、腾冲、泸水、施甸等市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为府。蒙古至元七
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三十里。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在此起义。
即今河北南皮县东南刁公楼村。《清一统志·天津府二》 “底桥镇”条下:“刁公楼镇在(南皮)县东南七十里。即晋刁协故里。”
在今江西庐山庆云峰下。唐名庆云院。宋景德中,僧大超手植万杉,故名。清康熙年间重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
在今河北沽源县东北小宏城子村北。即元之察罕脑儿行宫。《元史·世祖纪》 载: 至元十七年 (1280) 五月,“甲辰,作行宫于察罕脑儿”,即此。
在今湖南醴陵市南泗汾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泗汾桥 “在醴陵县南三十里。路出攸县。今更名慈寿桥”。
北宋开宝三年(970)置,属陇州。治所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香泉镇。金初废为陇安寨。泰和八年(1208)复置。元至元七年(1270)并入汧源县。古县名。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析汧阳县置,治今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