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妙应寺。在今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因寺内有一座元代建筑的大型藏式佛塔,上下遍涂白垩,故名。
①1913年改城口厅置,属四川东川道。治所即今四川城口县。1928年直属四川省。②1933年9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大竹河(今四川万源市东北大竹镇)。1935年初迁治洪口(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旋
亦名那喇特山。在今新疆和静县西北,与巩留、新源二县交界处。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1:纳喇特达巴“在乌得音郭勒达巴南六十里。空格斯南”。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清一统志·曲靖府》: 怒勒峰 “在寻甸州东乞曲里。《州志》: 中有海,饶渔利,界连沾益州,乾夷居之。有六寨,曰沙必郎、曰折珰、曰则千、曰按羊、曰怒勒、曰纳龟”。
明置,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柏村。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驮朴去驮卢五十里。自驮卢西至此,皆为左州南境,北去龙州四十里。西仍为崇善地,抵太平亦四十里,水路倍之。”
在今贵州六枝特区北。《清一统志·安顺府》:谷陇河“在府城西北西堡司治前。西北流五十里,下流合于乌江”。
①即春秋时郑之棘泽。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水经· 洧水注》: 禀水 “又东南径棘城北”。②三国魏属昌黎郡。在今辽宁义县西南砖城子。慕容廆即昌黎棘城人。《晋书·慕容皝载记》: “皝自征辽东,克襄平。……
北魏孝昌中析阳城县置,属洛州阳城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三十五里康城村。隋仁寿四年 (604)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嵩州。贞观三年 (629) 废。古县名。北魏孝昌中析阳城县置,治今
东汉改苍松县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十六国后凉改名昌松县。
春秋郑津渡名。即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双洎河(古洧水)上津梁。《左传》:襄公九年(前564),晋人以诸侯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杜注:“阴坂,洧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