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泥阳县置,为宜州治。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大业初属京兆郡。唐武德初复为宜州治。贞观十七年(643)属雍州,垂拱二年(686)改名永安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华原。开元元年(713)属京兆府。天祐三年(906)于县置耀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省入州。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泥阳县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属京兆郡。唐垂拱二年(686年)改名永安县。神龙二年(706年)复为华原县,属京兆府。元至元初废。
隋开皇六年(586)改泥阳县置,为宜州治。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大业初属京兆郡。唐武德初复为宜州治。贞观十七年(643)属雍州,垂拱二年(686)改名永安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华原。开元元年(713)属京兆府。天祐三年(906)于县置耀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省入州。
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泥阳县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属京兆郡。唐垂拱二年(686年)改名永安县。神龙二年(706年)复为华原县,属京兆府。元至元初废。
蒙古宪宗二年 (1252) 改邢洺路置,治所在永年县 (今河北永年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永年、鸡泽、磁县、曲周、武安、成安、肥乡、广平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为广平路。蒙古宪宗
①三国魏黄初七年 (226) 改涿郡置,属幽州。治所在涿县 (今河北涿州市)。《寰宇记》 卷70涿州: 范阳郡 “取汉涿县在范水之阳以为名”。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州、保定、紫荆关以北
亦曰眉洲。在今湖南汉寿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80龙阳县: 湄洲 “以突起中流,状若蛾眉也”。五代汉末,楚王希广遣其将刘彦滔将水军攻朗州,朗兵迎战于湄洲,彦滔败还。即此。
即善道。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公羊传》 作 “善稻”。即“善道”。
唐开元中置,治所在西州 (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
亦名容山。在今广西容县、北流县西北。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梅花顶在北流与玉林市界上,海拔1276米。《舆地纪胜》卷104容州:大容山“在州西北。山阳有观曰棋真。唐开元间,有樵者见二人对弈。今石枰犹存”。
即今山西天镇县南米薪关镇。《清一统志·大同府》:米辛关堡“在天镇县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三尺,濠深二丈”。
在今新疆巴里坤、木垒、奇台三县北部。《新唐书·沙陀传》:“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即此。唐先天初徙于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北)。贞元中徙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宪宗元和三年(808)首领朱邪执宜
元至顺二年 (1331) 置孟绢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泰国北部。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府,后废。
清置,在今山西蒲县东南四十一里黑龙关镇。《清一统志·隰州》: 黑龙关 “在蒲县东六十里,接汾州府临汾县界。南北依山,中建土城,辟东西二门,地势险隘,明设把总,本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