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华严寺

华严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 自成格局。今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雷音寺与纯阳殿之间。《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大峨景“前代于峨眉山,创寺六:一曰光相,二曰华藏,三曰普贤,四曰延福,五曰乾明,六曰华严。光相居山之绝顶,而为游山之底,华严居山之前峰,而为游山者之响导”。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华严寺“在玉女峰下,一名归云,又名会福寺……《峨眉山志》:华严寺,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宋绍兴三年重修。寺有旋螺殿极奇古。有宋绍兴碑,左刻至县十五里,右刻至山顶七十里”。

③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少陵原半坡,北距西安市约三十里。唐贞元十九年(803)建,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毁。现仅有砖塔两座。


(1)在山西省大同市区西南隅。为辽、金时期中国佛教华严宗主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兼有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上寺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之一。殿采用减柱法建造,殿内明代佛像和四周清代壁画,为国内罕见。下寺薄迦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内有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辽代塑像三十一躯保存完好。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以东为上的习俗有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即“华藏寺”。

下 华 严 寺


猜你喜欢

  • 归政县

    ①南朝梁改下邳县置,为下邳郡及武州治。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三里。东魏复改下邳县。②隋开皇二年(582)置,为疆泽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卓尼县西。三年郡废,县属洮州。大业三年(607)属临洮郡。唐

  • 穿岩

    ①即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月岩。《明一统志》卷65永州府: 穿岩 “在道州西四十里。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通道其间,望之若城门,又如偃月。岩前有石,如走猊、伏犀,其状不一”。②在今广西永福县西

  • 老庄子

    即今河北丰润县西南三十里老庄子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丰润县图:南有老庄子镇。

  • 托克逊

    一作托克三。即今新疆托克逊县。土名九台。据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2:“回语:托克三,九十数也。九十户居之,故名。转音为托克逊。”1929年置设治局。1944年改托克逊县。

  • 旧寨集

    又称寨里。即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寨里镇。明嘉靖《莱芜县志》卷2《集市》:旧寨集在“县西北四十里”。

  • 王梅寨

    在今贵州榕江县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古州长官司:王梅寨在“司(今榕江县)北四十里”。

  • 杨孟村

    即今山东潍坊市北孙家杨孟。1945—1953年为潍北县治。

  • 淮阳县

    ①南朝梁置,属韶阳郡。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南。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阳宁县。②南朝梁侨置,为沛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八十二里解集。东魏武定六年 (548) 改名斛城县。③北周改绥化县置,

  • 荣成县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改成山卫置,属登州府。治所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北成山卫镇。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属胶莱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8年移今治崖头。1988年改设荣成市。古旧县名。清

  • 长营集

    一名常营集。即今河南太康县西常营镇。明嘉靖《太康县志》卷1《集店》:“长营集,西北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