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匡山

匡山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②又名庐山。在今江西北部,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南史·刘慧斐传》:“慧斐尝还都,途经寻阳,游于匡山,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

③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十二里。《魏书·地形志》:历城县有匡山。元于钦《齐乘》卷1:奎山“又北有匡山,世传太白读书于此”。

④亦作康山。有大、小匡(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大康镇西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李)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杜甫《不见》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指此。


(1)又称大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区西北,东临清漪江。山石方似筐形,故名。山体由石灰岩、砂页岩等构成。最高点海拔 1238 米。山上气候温润,林木多松、杉、古柏。山峦清秀,沟谷深切,风景绮丽。东南麓有佛爷洞,深约6千米,高8米,有大小支洞数十个,钟乳石遍布,内有石刻造像一尊,高3米。上有匡山书院、饲鹤寺、大明寺等遗址。唐李白少年时曾在此读书。还有龙玉井。为市游览地。东侧有公路经过。(2)江西省庐山的别称。相传为周初匡俗学道“成仙”处,故称“神仙之庐”或庐山。因“成仙”者姓匡,又称匡山。一说,匡俗之父曾辅佐刘邦定天下,匡俗以荫受封,号越庐君。越庐君在此学道,故称匡山。


猜你喜欢

  • 长乐乡寨

    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宋高似孙《剡录》卷1:长乐乡寨“在县西南五十里,宣和三年知越州刘述古奏置”。明初废。

  • 舒兰河站

    又作舒兰站。清置,故址在今吉林舒兰市西南溪河镇。《清一统志·吉林二》 “金州鄂佛罗站” 条下: “又西北六十里至舒兰河站。”

  • 二里冈

    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郊。该地发现商代前期文化遗址。

  • 部封山

    在今云南陆良县北。《明一统志》 卷87曲靖军民府: 部封山 “在陆凉州 (旧州) 西四十里。故芳华县近此山,高耸多花木”。

  • 诗国

    即邿国。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东平国亢父县: “诗亭,故诗国。”

  • 武宁郡

    东晋隆安五年 (401) 置,属荆州。治所在乐乡县 (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六十六里乐乡关)。隋开皇七年 (587) 废。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置,治编县(今湖北荆门市西北)。西魏、北周为鄀州治。隋开皇七

  • 万石坝

    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十五里。相传为西汉著名隐士严君平故里。清嘉庆《四川通志》卷56邛州:“严君平故里在州东十五里地名万石坝。”民国《邛崃县志》卷1:“城东北二十里童桥,一名万兴场。有万石坝,君平故里也。”

  • 阳城门

    战国秦成都少城南门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少城公园)一带。西晋左思《蜀都赋》:“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注:“阳城,蜀门名也。”《寰宇记》卷72华阳县:“阳城门,李膺记:少城有九门,南面三

  • 赤城堡

    明宣德五年(1430)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赤城县。《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起自赤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省云门驿置堡。即今

  • 阜康堡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筑,在今新疆阜康市。四十一年 (1776)置阜康县于此。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准噶尔图古特部游牧之地建,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四十一年改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