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渑池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渑池县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属河南郡。北周大象中改属同轨郡。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河南省渑池县西。为渑池郡治。北周又为河南郡治,大象中郡废,县属同轨郡。隋开皇初改为渑池县。
①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渑池县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属河南郡。北周大象中改属同轨郡。隋开皇初复为渑池县。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为渑池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河南省渑池县西。为渑池郡治。北周又为河南郡治,大象中郡废,县属同轨郡。隋开皇初改为渑池县。
北宋置,属澧州慈利县。故址即今湖南桑植县。明于此置安福守御千户所。
即今江西信丰县东之桃江。《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信丰县: 桃江 “在县东……亦谓之信丰江”。
明置,即今山东兖州市西北三十二里新驿镇。一名宾阳城。《清一统志·兖州府二》 称: 新嘉驿 “有驿丞,今裁”。
①在今北京市朝阳区南部,距城二十余里。清光绪《通州志》卷2:双桥“在州城西十二里,与大兴县接界。明文征仲诗:‘立马双桥日欲斜’即此”。②在今广东鹤山市西南。清乾隆三年(1738)置巡司于此。(1)古地
五代后蜀置,属绵谷县。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三十五里小漫天岭。《宋史·王全斌传》:乾德中伐蜀,“命(崔)彦进、(康)延泽督治阁道,数日成,遂进击金山砦,破小漫天砦”。即此。
①在今上海市静安寺前。因昼夜沸腾,故又名沸井。俗称海眼。清末围以石栏,题为“天下第六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妨碍交通,拆去石栏,加盖于井上,铺为路面。②在今河南内乡县西。《方舆纪要》 卷51内乡县
即今广东大埔县西北汀江,为韩江上源。《方舆纪要》 卷103大埔县: 神泉河 “在县治北。一名大河,即汀江府之鄞江也。经上杭硿头,奔激出丛石中,西流横带县治,会永安、小靖二溪。又西北流三十里,经大河山西
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附近。《方舆纪要》卷54朝邑县:华原山“在县西门外。《志》云,绕城西而北,以绝于河”。
即今湖北通城县东北二十二里沙滩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通城县东北有沙堆市。
在今青海贵南县东北黄河南岸。《新唐书·地理志》 廓州宁塞郡: “西八十里宛秀城有威胜军。”又作宛肃城。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黄河岸边。唐天宝十三载(754年)于此置威胜军。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