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设治局
1934年由康保、商都二县析置,属察哈尔省。治所在嘉卜寺(今内蒙古化德县)。1936年改为新明设治局。
1934年由康保、商都二县析置,治加普寺(今内蒙古化德县城关镇)。1936年改名新明设治局,隶察哈尔省。
1934年由康保、商都二县析置,属察哈尔省。治所在嘉卜寺(今内蒙古化德县)。1936年改为新明设治局。
1934年由康保、商都二县析置,治加普寺(今内蒙古化德县城关镇)。1936年改名新明设治局,隶察哈尔省。
南朝梁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五代废。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属沅陵郡。唐为溪州治。五代废。
①在今福建永泰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梅岩 “高出众峰,登之可望三江口”。②在今江西余干县城西藏山之上。《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 藏山 “在余干县治西。虽不甚高,而悬崖峭壁为特胜。上
一名张老人埠。即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三十五里张老埠乡。明嘉靖《固始县志》卷3《集市》:“东有张老埠集。”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 “有蒯乡”。刘昭注补: “ 《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晋地道记》 曰: 在县西南,有蒯亭。”
南朝宋初置,属豫州。治所在安昌县 (今河南确山县西南)。大明间废。南朝宋置,治安昌县(今河南确山县西南)。属豫州。辖境约今河南确山县一带。不久废。
民国置,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南五十四里地方镇。原属费县。清光绪《费县志》:县西北庄上社“地方村,有集”。1938年山东省委机关曾住此。在山东省平邑县东部。面积12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镇人民政府驻地方
在今青海贵德县北千户庄一带。《新唐书·吐蕃传》: 仪凤间,“ (李) 敬玄率刘审礼击吐蕃青海上,审礼战殁。敬玄顿承风岭”。古山名。在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北东巴北。《资治通鉴》:唐仪凤三年(678年),洮河
1913年改焉耆府置,为焉耆道治。治所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1930年为焉耆行政区治。后直属新疆省。1954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焉耆府裁府改县,治
即今湖南邵东县东南四十八里佘田桥镇。旧属邵阳县。1952年划归邵东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贺金声联络哥老会在此组织起义,称“大汉灭洋”。
1941年改和靖设治局置,属焉耆专区。治所在和通苏木 (今新疆和静县)。1959年改为和静县。旧县名。1939年由和通县改名,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驻地和静镇。1965年更名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