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勃海郡

勃海郡

①又作渤海郡。西汉高帝五年 (前202)置。以地滨渤海得名。治所在浮阳县 (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河北安次县以南,文安、阜城以东,山东无棣、乐陵、宁津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南皮县 (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后辖境渐小。隋开皇初废。

②南朝宋侨置,属冀州。治所在临济城 (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辖境相当今山东高青县附近地。北齐废。

③东魏置,治所在东光县 (今河北东光县东二十里)。隋开皇初废。


又作渤海郡。西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析河间国置,治浮阳县(即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关)。因地滨勃海,故名(《汉书·地理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沧州、黄骅二市和沧县、东光、阜城、大城等县及河间市东北部。武帝以后辖境扩大,有今河北省廊坊市和青县、南皮、盐山、海兴等县及景县北部,天津市西南部,山东省乐陵市和宁津、庆云、无棣等县地。东汉徙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属冀州。其后辖境减缩。北魏初改为沧水郡。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旧,移治今东光县。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改沧州为勃海郡,治阳信县(今山东阳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棣州。


猜你喜欢

  • 棘津

    亦名石济津、南津。黄河重要渡口。在今河南滑县西南古黄河畔。《左传》: 昭公十七年(前525),“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晋书·石勒载记》: “勒引众自酸枣向棘津。” 《水经·河水注》:“河水于是有棘津

  • 福源山

    在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金顶镇) 北。《方舆纪要》 卷117兰州: 福源山 “在州(今金顶镇) 北十里。延亘而东南,凡五十余里”。

  • 大鸣岩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八十六里。《方舆纪要》卷90於潜县:大鸣岩“在县(今于潜镇)北三十里寨村之东,岩独高峻,四围瓮石如小城,相传钱氏尝屯军于此”。

  • 可落峐

    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资治通鉴》:隋开皇二年(582),“突厥又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干败之于可洛峐”。胡三省注:“山无草木曰峐。”

  • 军将山

    又名军帐山。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四十里太湖滨��嶂山。明洪武《无锡县志》卷2:军将山,“南唐时,尝屯军此山,以御吴越之兵,故以军将名其山”。

  • 错凿城

    北宋筑,属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南。

  • 通轨县

    北周天和元年 (566) 置,为同昌郡及覃州治。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北。隋大业初属汶山郡。后废。唐贞观三年 (629) 复置,属松州。治所在今黑水县东。二十一年 (647) 为当州治。仪凤二年(677)

  • 南夷道

    为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道路之一。西汉开。自四川宜宾市南行,经高县、筠连入云南,东行经镇雄至贵州毕节。《汉书·武帝纪》: 元光五年(前130),“夏,发巴蜀治南夷道”,沿途设置邮亭。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 东淡邈

    古国名。在今印度半岛西岸之果阿。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东淡邈“皋揵相去有间,近希苓数日程。山瘠民閒, 田沃稻登,百姓充给”。即《宋会要辑稿·蕃夷七》 所载宋庆历八年(1048)遣使来贡之兴涂渤国。

  • 京邑

    六朝时通称都城建康 (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为京邑,以别于今江苏镇江市的京城 (简称京)。《三国志· 吴书 ·孙和传》: “宜立庙京邑”;《宋书·孝武帝纪》: 元嘉三十年 (453) 五月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