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出岭
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隋书·崔仲方传》: 开皇三年 (583),“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
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隋书·崔仲方传》: 开皇三年 (583),“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
又名驳乐山、福禄山、阳龙山。在今广西桂林市东。《元和志》卷37临桂县:驳鹿山“一名福禄山,在县东北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驳鹿山,“按《旧经》云: 初元康师居此,唐玄宗赐白鹿,常出入骑之
唐龙朔元年 (661) 置,属修鲜都督府。治所在滥犍城 (今阿富汗喀布尔东格拉曼)。8世纪中废。唐龙朔元年(661年)置,治滥犍城(今阿富汗东境喀布尔河北岸拉格曼)。属安西都护府。公元8世纪中叶废。
东晋元帝时改益州郡置,属宁州。治所在滇池县 (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辖境约当今云南滇池周围及禄丰、双柏、易门、澄江等县地。南朝宋治所在建伶县 (今云南晋宁县治昆阳镇)。南齐辖境不包有滇池西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福建行都司。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西。明成化十年 (1474)后辖有浦城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十八年 (1661)废。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治今福建省建瓯市城区西。属福建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
①西周时国,春秋为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南。《左传》: 文公十二年 (前615),“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成公六年 (前585),“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 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
明洪武初置,属西宁卫,为羁縻卫。治所在阿真(今青海茫崖行政委员会驻地花土沟镇东南),后并入安定卫。永乐四年(1406)复置,移治药王滩(今青海茫崖行政委员会东油泉子附近)。正德七年(1512)废。又作
简称格尔吉山。在今青海杂多县西北。《清一统志·西藏》: 格尔吉匝噶那山 “在诺莫浑乌巴什山东北三百余里。卫之东界、喀木之西北界,即澜沧江发源之山也。山甚高大。《滇志》 谓澜沧源出鹿石山,即此”。
即今四川安县西之茶坪河,为安昌河支流。《新唐书· 地理志》 龙安县: “云门堰决茶川水溉田。” 《舆地纪胜》 卷152石泉军: 茶川水 “在龙安县南六十五里。《括地志》 云: 西岸出茶,因名”。
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三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69黔江县: 栅山 “两山壁立若门,中宽衍,有平陆数顷,可以耕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