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山
①又名敛山。在今江西南城县东。《明一统志》 卷53建昌府: 剑山 “在府城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
②即今四川剑阁县北剑门山。《元和志》 卷33普安县: “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崖之南崖,绝壁高数千丈,即剑山之危峰,见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也。岩下高百许丈,有石壁,红色,方如坐席,即张孟阳勒铭之处。” 《旧唐书·地理志》: “剑山东西二百三十一里。” 山峰形如利剑。两剑山层峦叠嶂,有七十二峰,锋刃插天,伟雄壮丽。
①又名敛山。在今江西南城县东。《明一统志》 卷53建昌府: 剑山 “在府城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
②即今四川剑阁县北剑门山。《元和志》 卷33普安县: “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崖之南崖,绝壁高数千丈,即剑山之危峰,见数百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也。岩下高百许丈,有石壁,红色,方如坐席,即张孟阳勒铭之处。” 《旧唐书·地理志》: “剑山东西二百三十一里。” 山峰形如利剑。两剑山层峦叠嶂,有七十二峰,锋刃插天,伟雄壮丽。
即文翁学堂。在今四川成都市文庙前街第四中学处。《宋史·蒋堂传》:“庆历初,诏天下建学。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即此。
明洪武七年 (1374) 改滑州置,属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清属卫辉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徙治道口镇 (今滑县)。属平原省。1952年还属河南省。在
南朝宋置,治所在乐昌县(今广东四会市北)。辖境相当今广东四会市地。南齐移治始昌县(今广东四会市北)。隋开皇时废。南朝宋置,治乐昌县(今广东四会市北)。辖境不详。南朝齐移治始昌县(今四会市北)。隋开皇时
又作品赕。南诏于唐羁縻波州置,治今云南省祥云县。《蛮书·云南城镇》:云南城“西隔山有品瞻睒(品赕之误),亦名清字川,尝为波州”。《新唐书·南诏传》作品澹赕,品赕与品澹为对音字。为南诏直辖西洱河(今洱海
在今福建连江县北。《方舆纪要》卷96连江县:龙漈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漈水夹涧而下。有潭曰五峰潭。山北五里曰湖山,高秀出诸峰之上”。
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南青山乡北雷记沟村。1936年为盐池县苏维埃政府四区政府驻地。1947年回民支队驻此。
在今湖北巴东县境。《明史·地理志》巴东县:“北滨大江, 自四川巫山县流入,东经门扇、东奔、破石,谓之巴东三峡。”
在今福建大田县东南。《方舆纪要》卷97大田县:“龙门洞在县东南。《旧志》,在尤溪县南六十里。峻绝万仞,四面无路,仅羊肠可通。一名滴水洞, 中容二三百人。”
在今河北景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3阜城县: 简子城 “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赵简子所筑。一名东城,城下有简子津”。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百八十里大苇沙河东岸二道崴子村。道通通化。民国《辑安县志》卷1:古城子“在城西北二道崴子,设治时土址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