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凉州

凉州

①西汉元封五年 (前106) 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陇县 (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三国魏黄初中移治姑臧县 (今甘肃武威市)。魏、晋以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十六国前凉、后凉、北凉皆在此建国。隋大业初改为武威郡。唐武德二年 (619) 复曰凉州,辖境仅及今甘肃永昌县以东、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西一带。天宝元年 (742) 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 复改凉州。广德二年 (764) 陷于吐蕃。五代及西夏时改称西凉府。《元和志》 卷40凉州: “州城本匈奴所筑,汉置为县。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南北七里,东南三里,地有龙形,亦名卧龙城。

②十六国后赵侨置,治金城县 (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西固城)。后废。

③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枹罕县 (今甘肃临夏市)。寻移治金城县 (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南岸)。太元初又移治姑臧县 (今甘肃武威市)。后废。

④十六国西秦置,治所在西平 (今青海西宁市)。《晋书· 秃发乌孤载记》: 西秦太初十二年(399),南凉秃发乌孤 “以利鹿孤为凉州牧,镇西平”。


西汉置,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湟水流域,陕西省定边、吴旗、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地。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雍州。三国魏初复置,移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魏晋以后辖境仅及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辖境仅有今甘肃省永昌以东、天祝以西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凉州。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改西凉府。


猜你喜欢

  • 龙华场

    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龙华镇。清乾隆《屏山县志》卷1:龙溪乡在“县西北八十里,有观音、龙华二场”。咸丰元年(1851)设平安营于此。

  • 苍孤砦

    北宋初置,属沧州。在今河北青县东。为沿边戍守之地。政和三年(1113)改为海清砦。

  • 玉山县

    ①南朝梁置,属宁海郡。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南。隋大业初废。唐上元二年(675)复置,属陆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华清县。②南朝梁分湘阴县置,属岳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市西北玉笥山。隋废。③北周闵帝元

  • 三辅

    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治所皆在长安城中。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但直到唐代,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

  • 杨桥市

    即今江西分宜县西北杨桥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5:分宜县西北有杨桥。

  • 闽侯县

    1913年3月由闽县、侯官两县合并置,取两县首字为名。为福建省会。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其后为闽海道治。1928年直属福建省。1944年改名林森县。1933年11 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在福州城

  • 通相堡

    又名小哨。明置,属越嶲卫。在今四川越西县南五十里南菁乡南。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4《边防记》 越嶲卫: “通相堡一名小哨,十五里为长老坪。”

  • 芗溪

    又名贵溪。即今江西贵溪县境之信江。明嘉靖《广信府志》卷2贵溪县:“芗溪,县东南五十步,洲出郁金芗草,故名。其源由玉山之镇头合铅江之分水,过弋阳经县治入安仁之锦溪,汇于彭蠡湖。”

  • 景泰县

    1933年改红水县置,属甘肃省。治所在大芦塘 (今甘肃景泰县东芦阳镇)。1978年徙治一条山镇 (即今治)。在甘肃省中部北端、腾格里沙漠以南,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邻。属白银市。

  • 穿州

    又名上川洲、下川洲。即今广东台山市南海中上川岛、下川岛。《寰宇记》 卷157广州新会县:上川洲、下川洲 “在县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洲带山,湾浦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