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六镇

六镇

北魏为防御北方柔然等部的侵扰,在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阴山以南, 自西而东先后建立六个军事重镇:即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白灵淖尔乡城库伦古城)、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土城梁古城)、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台基庙东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一说六镇中有御夷镇(今河北赤城县西北),而无沃野镇,不足据。六镇起义后,魏正光五年(524)下诏改镇为州,时六镇已尽为义军所据,乃以所改州寄治并州界。起义军失败后,六镇故地皆荒废。


(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为防御北方柔然侵扰,在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今内蒙古磴口布隆淖东北巴拉亥附近)、怀朔(今固阳县西南梅令山古城,一说今固阳县东北白灵淖尔乡城库伦古城)、武川(今武川县西西乌兰不浪土城)、抚冥(今四子王旗西北乌兰花土城子)、柔玄(今兴和西北台基庙东北,又说今四子王旗东库伦图城卜子古城,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塔布胡同古城,今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古城)、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六个军镇,合称“六镇”。一说六镇有御夷而无沃野,不足据。6世纪20年代六镇相继起义,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下诏改镇为州,时六镇已尽为义军所据,乃以所改州寄治并州界。起义军失败后,六镇故地皆荒废。(2)今镇名。在安徽省全椒县中部。面积88.5平方千米。人口2.38万。镇人民政府驻六镇,人口1200。1949年设小集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复设乡。1992年东王乡并入,2000年撤乡建六镇镇。产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等。有修配、配件、试剂、玩具、饲料、粮食加工等厂和良种鸭场。公路接312国道。

六  镇


猜你喜欢

  • 白马河

    ①在今河北饶阳县南,东南流入武强县。《水经·浊漳水注》:白马河“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寰宇记》卷63饶阳县:枯白马渠“一名黄河。今名白马沟。……李公绪《赵记

  • 和夷

    指今四川天全县南天全河 (古名和川水) 一带之民族。一说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民族。《尚书·禹贡》: “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水经·桓水注》: “郑玄曰,和上(川),夷所居之地。” 《禹贡锥指》: 和

  • 青山场院

    唐天祐二年 (905) 吴杨行密置,即今湖北大冶市。《寰宇记》 卷113大冶县: “大冶青山场院,主盐铁。” 北宋乾德五年 (967) 南唐升为大冶县。

  • 巧家营

    在今云南巧家县北二十二里。清置巧家汛。雍正五年(1727)于此置会泽县,六年(1728)会泽县移为东川府附郭(今会泽县)。集镇名。在云南省巧家县西部。巧家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70。巧家系当地少数民

  • 蜀山

    ①在今浙江余姚市东汇头乡南。元柳贯诗:“姚江东去蜀山青。” 即此。②在今浙江萧山市东北五十五里。《隋书·地理志》: 余杭郡盐官县 “有蜀山”。宋 《咸淳临安志》卷27盐官县: 蜀山 “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 赖山

    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145简州: 赖山,“ 《皇朝郡县志》 云: 去阳安五十里。刘讽自都官郎中致仕,年六十三隐焉。亦名赖憨山。宋欧阳修、司马光、宋祁、范镇皆有诗”。《方舆纪要》 卷

  • 宁川驿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置,属宁德县。在今福建宁德市西。寻废。

  • 芷芎口

    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吴阳镇西南鉴江东岸。明万历九年(1581)移宁村巡司于此。《明史·地理志》 吴川县:宁川所“又北有宁村巡检司,治川滘,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 又迁于芷芎口”。

  •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太谷县东三十五里。《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又昭公二十三年(前519),晋执叔孙婼,“乃馆诸箕”。皆此。一说狄乃白狄,白狄在西河

  • 冠石山

    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北境与新泰市交界处之太平顶。《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南武阳县: “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