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六胡州

六胡州

唐调露元年(679)在灵、夏二州南界设鲁、丽、含、塞、依、契六州,用唐人为刺史,以处突厥降户,谓之六胡州。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境。长安四年(704)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707)在盐州白池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南北大池)北八十里设兰池都督府,仍分六州管辖。开元八年(720)六州胡户在康待宾等率领下起义,九年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被唐发兵镇压,康待宾被杀。十年又改为鲁、丽、契、塞四州,康待宾余众在康愿子率领下继续反抗,旋为唐朔方军所镇压,于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唐将六州胡户遣归,在夏州西北三百里设置宥州管理。贞元二年(786)迁六州胡于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朔州(治今山西朔州市)间。


唐调露元年(679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南境设鲁、丽、含、塞、依、契六州,以唐人为刺史,处突厥降户(部分为昭武九姓胡)。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西巴郎庙古城、东查汗巴拉嘎素古城、南乌兰道崩古城,即六州中某几个州的城址。长安四年(704年),并为匡、长两州。今巴郎庙古城、查汗巴拉嘎素古城疑是。神龙三年(707年),在盐州白池县(今鄂托克前旗南大池古城)北八十里设兰池都督府(今鄂托克前旗东敖勒召其古城)管辖,仍分六州各为六县以隶。开元九年(721年),六州胡户因赋役繁重,在兰池州胡康待宾等率领下起义,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唐发兵镇压,康待宾被俘杀。十年又改为鲁、丽、契、塞四州;康待宾余众在康愿子率领下,继续反抗,为唐朔方军所镇压,“于是徙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旧唐书·张说传》)。十八年复置匡、长两州,二十六年唐将六州胡户遣归,于故地设置宥州(今敖勒召其古城)管理。自设六胡州后,遂有六州胡之名,李益有《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贞元二年(786年),迁六州胡于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朔州(治今山西朔州市)之间。


猜你喜欢

  • 雷鸣水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方舆纪要》 卷41太平县: 雷鸣水 “ 《志》 云,一出县西北十五里之蔚村,一出县西二十五里西侯村,俱东流注于汾”。

  • 石相镇

    一名石象集。即今河南长葛市东南石象乡。明嘉靖《许州志》卷1《村镇》:“石相镇,(长葛)县东二十里。”

  • 西坪蛮夷长官司

    亦作西萍蛮夷长官司。明宣德三年(1428)置,属金峒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西北活龙坪镇。清雍正十三年(1735)废。

  • 铁山界

    在今江西万载县西北境。明初置巡司于此。

  • 蓬山县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咸安县置,属蓬州。治所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五十八里三元乡兴福村。北宋熙宁三年 (1070) 废入营山县。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咸安县置,治今四川省营山县东北,属蓬山郡

  • 钱湖门

    又称清平门。南宋临安城西城门之一。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云居山一带。

  • 同心堡城

    即今宁夏同心县。《清一统志·宁夏府二》:同心堡城“在灵州西南二百九十里。城周二里。今设守备驻防”。

  • 安陆郡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析江夏郡置,属郢州。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南朝梁为南司州治。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为安州治。北周大象初为郧州治。寻复为安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辖境

  • 新州场

    原名毋敛坝。即今贵州正安县北六十里新州镇。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 真安州由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旧城迁治于此。为与旧城相对应,故名新州。南明永历四年 (1650) 州治迁古凤山麓 (今凤仪镇

  • 双城卫

    明永乐四年(1406)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置,治今俄罗斯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