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伊州

伊州

①隋开皇初改和州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四年(584)移治汝原县(今河南汝州市)。大业二年(606)改为汝州。三年(607)改为襄城郡(治所汝原县亦改为承休县)。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伊州,贞观元年(627)治所承休县改为梁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市及汝阳、宝丰、鲁山三县地。八年(634)改为汝州。

②唐初置,治所在马邑县(今云南姚安县东)。后废。

③唐贞观六年(632)改西伊州置,治所在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辖境相当今哈密市境。安史之乱后属吐蕃。大中五年(851)为沙州刺史张义潮收复。北宋时仍称伊州。《宋史·高昌传》:太平兴国六年(981)王延德出使高昌,“次历伊州,州将陈氏,其先自唐开元二年领州,凡数十世,唐时诏敕尚在”。

④唐渤海置,为东平府治。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一带。辽废。


(1)隋开皇初改和州置,治伏流县(今河南嵩县东北)。四年(584年)移治承休县(今河南汝州市东),后又移治南汝原县(今汝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汝州、汝阳、宝丰、鲁山、郏县等市县一带。大业初改名汝州,寻改为襄城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伊州。贞观八年(634年)复名汝州。(2)唐贞观六年由西伊州改名,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及伊吾、巴里坤两县地。属陇右道。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占领。大中五年(851年)为沙州人张议潮收复。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王延德出使西域时其地尚称伊州。(3)渤海国置,治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临湖村。为东平府治。辽废。(4)即“尹州(2)”。


猜你喜欢

  • 刘村

    即今河北宁晋县东四十里小刘村乡。明正德《赵州志》卷3:宁晋县有刘村社。

  • 格奴坂

    在今甘肃清水县境内。《晋书·苻登载记》: 东晋太元十四年 (389),后秦姚苌 “遣其将军王破虏掠地秦州,杨定及破虏战于清水之格奴坂,大败之”。在今甘肃省清水县境内。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将领杨定击败后秦

  • 白石岩

    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02翁源县:白石岩“在县(治今翁城镇)东南七十里。石室高敞,可容千人,秉炬穷入,深逾数里,有泉下滴,味极香冽”。

  • 怀仁郡

    南朝梁普通中置,属江州。治所在怀仁县(今四川仁寿县东二里)。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井研二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仁寿县东。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岷江以东、沱江以西一带。隋开皇三年(

  • 桃源溪

    ①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8建宁县: “桃源溪在县西南二十里金铙山下,亦曰西源。众山环秀,溪潴其中,绕流三级,谓之陈家漈,亦曰三级漈。居民百余家,拟于桃源,导流北入于濉江。”②在今湖南炎

  • 揭阳山

    又名揭岭、揭阳岭。今广东揭东、揭西县北莲花山东支。裴渊 《广州记》 列为五岭之一。《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揭阳县: 揭阳山在 “县西北百五十里。形势岧峣,南北二支,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亦曰揭岭,

  • 鸡鹿州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以铁勒奚结部置,属燕然都护府。在今俄罗斯赤塔西南赤塔河上游一带。总章二年(669)属安北都护府。开元元年(713)改隶灵州都督府。侨治回乐县(今宁夏吴忠市北)。后废。鹿,又作禄

  • 刘宋镇

    又名刘宋屯。即今河北香河县东南三十里刘宋镇。《清一统志·顺天府四》:刘宋屯集“旧有土堡,今圮”。在河北省香河县东南部。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刘宋,人口 3600。传北宋末年徽、钦

  • 竹笮嵊镇

    即今江西宁都县南二十里竹笮乡。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4:有竹笮嵊墟。

  • 亨通山子

    又名横头山。即今吉林柳河县东北四十五里亨通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通化县图:西北有横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