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峡西路。北宋开宝六年 (973) 分西川路置,后为至道十五路之一。以在三峡以西而名。治所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梓潼、蓬安、垫江、璧山、江津以东,湖北建始、鹤峰以西,陕西留坝、
一作毛狗寨。即今湖南保靖县西南五十八里毛沟镇。洪宪元年 (1916) 《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保靖县西南有茅沟寨。
①西晋永兴元年(304)置,属扬州。治所在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宜兴、溧阳二市地。隋开皇九年(589)废。②北魏置,治所在高冢城(今江苏泗洪县西北)。北齐废。(1)西晋永兴元年(304
在今江西临川市北。《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小门岭“在府城北六十里。世传王、郭二仙寻浮丘经此。上有三仙行祠”。
明置,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方舆纪要》 卷122印江县: 峨林关在 “县南七里”。
在今江西新干县西。《方舆纪要》 卷87临江府新淦县: 柸山镇在 “县西十里。有巡司”。
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西峡县。《史记·高祖本纪》: 秦二世三年 (前207),刘邦“降析、郦”。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西晋属顺阳郡。南朝宋废。古县名。秦置,因析水得名。治今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置,属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南。《寰宇记》卷30岐山县:“在岐山之阳,因山为名。”大业初属扶风郡。九年(613)移治今岐山县东北八里。唐初属岐州。武德元年
①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置,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十八里金殿镇。《元和志》卷12临汾县:平阳县“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秦汉属河东郡。三国魏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废,太和十一年(4
北宋置,属缙云县。即今浙江缙云县东北五十里壶镇。清末改为壶镇。古镇名。北宋置,即今浙江省缙云县东北壶镇。元时置站赤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