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湖

五湖

①先秦古籍中记载吴越地区有五湖,后人解释不一:(1)太湖的别名。《国语·越语下》 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江赋》 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2)指太湖东岸五个与太湖相连通的湖,实即五个湾。《史记·夏本纪》 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3)指太湖附近的五个湖,湖名各说不一:《后汉书·冯衍传》 注引虞翻云:“太湖有五道,胡谓之五湖。”又曰:“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俱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水经·沔水注》:“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按:从《周礼·职方》 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浸五湖”来看,具区即太湖,则五湖不是太湖,也不能包括太湖在内。从《国语·越语》、《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等记载来看,均作“三江五湖”,五湖原意当系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

②五个大湖的总称,但名称各说不一:(1)《史记·河渠书》 索隐:“郭璞《江赋》云,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2)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五湖:湖州太湖、楚州射湖、岳州青草、润州丹阳、洪州宫亭。”(3)近人一般以洞庭、鄱阳、巢湖、洪泽、太湖为五湖。

③在今安徽天长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1天长县:五湖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以五水合一而名。东接高邮州之毗沙河”。


(1)先秦古籍常提到吴越地区有五湖,六朝以来有多种解释:一说是太湖的别名;一说是太湖东岸的五个与太湖相通连的湖,实即五个湖湾;一说指太湖附近的五个湖。按《周礼·职方》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浸五湖”,具区即太湖,可见五湖不是太湖,也不可能包括太湖在内。从《国语·越语》和《史记·河渠书》看来,五湖的原意当系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2)五个大湖的总称。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一说是具区、洮、滆、彭蠡、青草;一说是彭蠡、洞庭、巢湖、震泽、鉴湖;一说是太湖、射阳、青草、丹阳、宫亭;一说是洞庭、震泽、青草、云梦、巴丘。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为五湖。


猜你喜欢

  • 榆树林子

    即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南榆树镇。民国《辑安县乡土志》 地图: 西南有榆树林街。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辽宁省辑安县: 西北有榆树林子。

  • 柴家关

    即今陕西宁陕县西北柴家关乡。明正德十六年 (1521) 置巡司于此。后裁。村名。在陕西省宁陕县西北部、蒲河西岸。属四亩地镇。人口700。传说唐初柴绍在此设关得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置巡检司。主

  • 剑泉

    在今湖南郴县西。《方舆胜览》 卷25郴州:剑泉 “石罅间泉跃而出,世传项羽将英布卓剑处,因成泉”。《明一统志》 卷66: “宋张舜民尝刻铭其上。”

  • 郪县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因郪江水为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217),“盗贼马泰、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 西溪汛

    清置,即今贵州黔西县西五十里西溪乡。旧有外委驻守。

  • 张家泊

    即大陆泽。在今河北任县、巨鹿、隆尧三县间。《清一统志·顺德府一》:大陆泽,“《旧志》:大陆泽在今任县东北十里许。周数十里。诸河之水,皆汇于此。一名小东湖,又名张家泊”。

  • 锦田驿

    明洪武八年 (1375) 改龙山驿为锦田驿。在今福建惠安县西南一里。

  • 竹峪关

    即今四川万源市西北百七十里竹峪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7通江县:竹峪关“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自陕西紫阳县入蜀路”。民国《万源县志》卷2:竹峪关“交通江界,崇山环抱,深涧回盘。下达通巴,上通镇巴,路当

  • 肥如河

    即滦河之支流玄水。在今河北卢龙县东北。《水经·濡水注》: 玄水 “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径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径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西南流右会卢水。……玄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

  • 复 (復) 程县

    1945年8月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曹县东南部析置,治青堌集 (今山东曹县东南青堌集镇)。为纪念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二专区专员袁复荣及军分区司令员朱程二位烈士而命名。1949年8月改属平原省。1952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