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府
北宋宣和四年(1122)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寻入于金,乃废。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拟改辽大同府预置,治今山西大同市。为云中府路治所。为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宣和六年(1124年)金人失约而并未实现,地遂入金,仍名大同。
北宋宣和四年(1122)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寻入于金,乃废。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拟改辽大同府预置,治今山西大同市。为云中府路治所。为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宣和六年(1124年)金人失约而并未实现,地遂入金,仍名大同。
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晋书·慕容垂载记》: 东晋太元二十年 (395),“遣其太子宝及农与慕容麟等率八万伐魏……宝进师临河,惧不敢济。还次参合 (陂),忽有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六十四里于潜镇。《寰宇记》 卷93引 《吴越春秋》: “秦徙大越鸟语人置之朁。” 即此。
①南朝宋侨置,属顿丘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南(章丘县旧城绣惠镇西南四十里鸡山东)。北魏属东魏郡。隋开皇六年(586)改为亭山县。②北魏改卫县置,属顿丘郡。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北周属昌乐郡。隋开皇
又作图勒里山。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图拉纳山脉。清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29: 图埒哩山 “国语 (满语),图埒哩,外面也。(黑龙江) 城东八百里”。
唐武德二年(619)置,属北连州。治所在今陕西延长县境。贞观二年(628)废入延安县。
明洪武二年(1369)置,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市。《方舆纪要》卷22淮安卫:“又大河卫,在府北新城内。”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属中军都督府。后迁治今淮安市
在今湖南吉首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1镇溪千户所 “镇溪山” 条下: “ 《名胜志》: 所东北有浮舟山。山形横亘如舟。下有岩洞,水流成溪。”
在今河南滑县旧城东南隅。隋仁寿四年(604),杜明福捐住宅为寺。故名。唐开元时曾在寺内建小石塔,后又修大塔。据文献记载,此塔建于唐宝历二年 (826)。但从建筑形式及塔内文物推测,塔可能建于北宋初年。
1913年改会理州置,属建昌道。治所即今四川会理县。据《元史·地理志》 载:会川路“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会理当以此而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
唐武德三年(620)置,治所在河西县(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八年(625)移治韩城县(今陕西韩城市)。辖境相当今陕西韩城市及合阳县地。贞观八年(634)废。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河西县(今陕西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