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河

中河

①即今江苏宿迁市至淮阴市间废黄河北岸一段运河的前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河身在当时黄河北岸缕、遥两堤之间。起自宿迁市西张庄运口,经骆马湖口,历桃源县(今泗阳县),至清河县(今淮阴市西南废黄河北岸)西仲家庄建石闸与黄河相通为运口。三十八、九年总河于成龙弃中河桃源县以下半段,以北堤为南堤,另筑北堤,称新中河。后又因新中河三义坝(今泗阳县东南)以北河身浅狭,改用旧中河,与新中河合为一河。重加修筑,运道称便。

②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之中河。《清史稿·地理志》 东乡县:“前、中、后三江为通川江上流, 自太平入,至城东合流入达县。”源出城口县西庙坝镇,西南流入宣汉县,于普光场西与后河合流,西南流于县城东与前河合,始称州河。


古水名。今江苏省宿迁市至淮安市间废黄河北岸一段运河的前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河身在当时黄河北岸缕、遥两堤之间。起自宿迁市西张庄运口,经骆马湖口,历桃源县(今泗阳县),至清河县(今淮安市西北废黄河北岸)西仲家庄建石闸与黄河相通为运口。又自仲家闸分中河东流经安东县(今涟水县),转东北由潮河入海,名下中河;用以分泄黄水,因兼盐运之利,故又名盐河。二十七年正月竣工。自后南来粮船北上,出南运口后,行黄河数里,即入中河,直达张庄运口,避开了黄河一百八十里风涛之险。三十八年和三十九年总河于成龙弃中河桃源县以下半段,以北堤为南堤,另筑北堤,称新中河。后又因新中河三义坝(今泗阳县东南)以北河身浅狭,改用旧中河,与新中河合为一河。重加修浚,运道称便。


猜你喜欢

  • 大固山

    在今浙江临海市城区。《舆地纪胜》卷12台州:大固山“在州城内,州廨宇在其下。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章景休率士庶于此山,凿山为堑守之,贼不敢犯,因得名”。

  • 太白原

    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南凤凰台南。为金水之源。《水经·谷水注》: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寰宇记》卷3河南县:“太白原,其原芒山之异阜也。在县西北六十八里。”

  • 鱼关寨

    在今陕西勉县西。《宋史·吴璘传》 谓“鱼关仓亦宜积粮”。《方舆纪要》 卷56沔县: 鱼关寨“宋绍兴中,贮钱帛于此以给军”。

  • 合河县

    唐贞观元年(627)改临津县置,属岚州。治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四十里黑峪口村南。《元和志》卷14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北宋元丰中移治今兴县,金末升为兴州。古县名。唐贞观元年(6

  • 花尖山

    即今江西湖口县东花尖山。《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湖口县:花尖山在“县东四十里。形如芙蓉”。

  • 金瓶堡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南一百五十里镇平乡金瓶崖。《明史·李应祥传》 万历间,“杨柳番出攻普安堡,犯归水崖、石门坎,遂入金瓶堡,杀守将”。即此。在今四川省松潘县东南金瓶岩。明万历十三年(1585

  • 信义港

    在今江西弋阳县东。《寰宇记》 卷107信州弋阳县: 信义水 “源出建州邵武县,从当县太平乡过。其水出矿石,锻者求之”。《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弋阳县: 信义港 “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县境,引流

  • 峡山埠

    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峡山镇。清乾隆元年(1736) 移吉安巡司驻此。

  • 林邑县

    唐贞观九年 (635) 置,为林州治。寄治驩州之南境 (今越南义静省境)。后废。

  • 暖 (煖) 水

    ①即温水。今贵州绥阳县西洛安江。《水经· 延江水注》: “温水一曰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 《水经注疏》 谓即今合湘江之洪江。②在今甘肃定西县西。《方舆纪要》 卷59巩昌府安定县: 暖水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