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
宋废鲁阳五堰,改建为东、西两坝。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清一统志·江宁府三》 “五堰”条引明韩邦宪《东坝考》:“太祖初都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建石闸起闭,因置广通镇。又凿溧水县胭脂冈,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以入江,于是苏浙运道,经东坝直达金陵。永乐初,运道废,改筑土坝,自是宣、歙诸水希入震泽。嘉靖三十五年,倭入寇,商旅多由坝上行,复于坝东十里许,古分水堰处,更筑下坝,谓之东、西二坝,而统名曰东坝。自是两坝相隔,湖水绝不复向东矣。”
宋废鲁阳五堰,改建为东、西两坝。故址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清一统志·江宁府三》 “五堰”条引明韩邦宪《东坝考》:“太祖初都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浚胥溪河为运道,建石闸起闭,因置广通镇。又凿溧水县胭脂冈,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以入江,于是苏浙运道,经东坝直达金陵。永乐初,运道废,改筑土坝,自是宣、歙诸水希入震泽。嘉靖三十五年,倭入寇,商旅多由坝上行,复于坝东十里许,古分水堰处,更筑下坝,谓之东、西二坝,而统名曰东坝。自是两坝相隔,湖水绝不复向东矣。”
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魏书·司马悦传》:萧衍豫州刺史马仙琕等“于三关南六十里因山起城,名为竹敦”。《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北魏取三关,“上遣马仙琕筑竹敦、麻阳二城于三关南。司马悦遣兵攻
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清史稿·地理志》 绍兴府会稽县:“有东江盐场。”
民国置,即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四十五里枳沟镇。当潍水南岸。为通莒县孔道。清道光 《诸城县续志》 卷2作 “只沟”。在山东省诸城市西南部。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枳沟,人口1.46万。明
元至元中置,属八甸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北八里。明废。元至元年间置,治今贵州省贵阳市北。属八番罗甸宣慰司。明废。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北蔡路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川沙县北有 “蔡家路”。
一作露、潞。春秋时为为潞子国、潞国。战国时为赵邑。在今山西黎城县南。《国语·郑语》: “妘姓邬、郐、路、逼阳”,“路” 指此。古邑名。又作露。战国韩邑,后属赵。即今山西省黎城县南古城。《战国策·赵策一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九十里金凤镇。
1928年由零陵、宁远、祁阳、桂阳、新田、常宁6县析置,治石鼓源(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1929年迁白果(今祁阳县南白果市)。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驻石鼓源。同年废。旧县
①南朝宋置,属苍梧郡。治所当在今广西苍梧、昭平、岑溪等县境。南齐以后废。②西魏废帝元年(552)置,为抚宁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米脂县西四十里,属绥州。大业初属雕阴郡。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軑县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北周废。古县名。南朝宋改轪县置,治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属西阳郡。北周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