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溪

三溪

①即今浙江嵊县西四十二里镇基乡驻地三溪村。《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裘甫“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即此。

②在今福建长乐市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福清县诸溪,汇于破石潭,分流为三如鼎足,亦名鼎溪。历四十里,转由东山港入海。”

③即大溪。今福建泰宁县南之泰宁溪。《清一统志·邵武府》:大溪“在泰宁县南。源出邵武县官尖峰麓,亦曰三溪。西流入县界,合龙湖东西两溪之水,又西合交溪、梅林、朱口、福山诸溪,又西合龙门溪、长兴溪,又西合三溪、黄溪,至县东一里,潴为何潭。又西经县西南三十里梅口,与建溪之绥江合,为双溪渡。复折而东南,经县南四十里,为青洲渡。又东南合将乐县界竹洲溪,而为延平西溪之上源”。

④在今福建建宁县东北。《舆地广记》卷34邵武军建宁县有“三溪”。《清一统志·邵武府》:三溪“在建宁县东北。一曰永城溪,与周平溪合,经横田口,又合楚溪支涧水入大溪”。

⑤在今四川綦江县南。《元和志》卷30三溪县:以僰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因名。《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三溪,“《寰宇记》:唐正观置县,以此名”。《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三溪“在县南,流合綦江。有三溪渡。杨应龙作乱时,以此为播界。应龙陷綦江,退屯三溪。即此”。


(1)古水名。(1)即今浙江省曹娥江上源剡溪、澄潭溪、新昌溪嵊州市汇合后的合称。《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年),裘甫军“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唐军大败,即此。(2)在今重庆市綦江县东南有三条溪流合綦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土司杨应龙陷綦江,以三溪等为播界,即此。(2)即今安徽省旌德县西北抱麟溪、陶环溪、丰溪的合称。


猜你喜欢

  • 楼关

    即今河南栾川县北五十五里秋扒乡。清属嵩县。清乾隆 《嵩县志》 卷 12: 楼关在 “潭头西三十里。古楼子关。俗名揪坡”。1949年改属栾川县。

  • 东礁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为尹庆群礁东部一环礁。是一个东西长约13公里、宽约2—4公里的不连续环礁。低潮时露出海面。中国渔民向称大铜铳。1935年公布名称为东零丁礁。1947年改名东礁。

  • 西仓镇

    在今江苏无锡市东三十六里安镇南。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图:东南有西仓。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无锡县东有“西仓镇”。

  • 弗能都鲁兀站

    明初置,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弗踢奚城,弗能都鲁兀站”。后废。

  • 望恩山

    在今广东廉江市南。《方舆纪要》 卷104石城县: 望恩山在 “县南五十里。驿路绕其麓,突起三峰,形如笔架,回绕县治”。

  • 获 (獲) 水

    获, 《说文》 作 “”, 《水经》 作“猚”。《汉书·地理志》 梁国蒙县: “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 《水经·获水》: “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

  • 白鹿汛

    清置,属怀远营。在今四川冕宁县南。设把总分防。

  • 益褪河

    即今吉林辉南、海龙等县境之一统河,为辉发河支流。《金史·阿徒罕传》: “后与乌论石凖援照散城,阿徒罕请乘不备急击之,遂夜过益褪水,诘朝,大败之。”

  • 六安山

    一名六万寨。在今安徽霍山县西南。《方舆纪要》卷26霍山县:六安山“在县西三十里。四周险峻如城,有四门,古多避兵于此”。宋筑寨于此。现遗址尚存。

  • 多伦尼托克安图土司

    即安图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安冲乡(拉则)。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中,有“住牧楚贡地方多洛尼托克南兔族”。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下:“七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