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山
亦名栖贤山。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十二里。《舆地纪胜》卷164怀安军:三学山“在金堂县东北一十里。上有法海、普贤、广济三寺”。为蜀名山之一。《资治通鉴》:唐景福元年(892),王建攻杨晟于彭州,“杨守亮遣其将符昭救之,径趋成都,营三学山”。隋僧智炫有《游三学山》诗。有唐摩岩造像,宋题记、碑刻及明代宝塔。
古山名。即今四川省金堂县城厢(旧金堂)东。唐景福元年(892年),王建攻杨晟于彭州,兴元帅杨守亮遣将往救,趋成都,营于此。
亦名栖贤山。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十二里。《舆地纪胜》卷164怀安军:三学山“在金堂县东北一十里。上有法海、普贤、广济三寺”。为蜀名山之一。《资治通鉴》:唐景福元年(892),王建攻杨晟于彭州,“杨守亮遣其将符昭救之,径趋成都,营三学山”。隋僧智炫有《游三学山》诗。有唐摩岩造像,宋题记、碑刻及明代宝塔。
古山名。即今四川省金堂县城厢(旧金堂)东。唐景福元年(892年),王建攻杨晟于彭州,兴元帅杨守亮遣将往救,趋成都,营于此。
在今湖北咸宁市北。《方舆纪要》 卷76咸宁县: 梓潭湖 “在县北十五里。一名咸宁湖,为邑境泉流之汇。东北流过斧头湖,至江夏之金口,入于大江。今掌于河泊所”。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 积粟山 “在昌平县西二十里。下有唐太尉朱怀珪墓”。《清一统志·顺天府一》: “相传元时积粟于此。”
即今河北河间市东北四十二里念祖村。清乾隆 《河间县志》 卷1市集: 有念祖村。
俗称“青菜冢”。又因讹传而称“司马懿坟”。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北四里洛孟公路东侧瀍河西岸。据1948年该墓被盗掘时出土墓志称:“王讳怿,字宣仁,河南洛阳人也”。为“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太师丞相、大将军
即水。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 自汝水别出,东北流经西华、商水二县,至周口市西北入颍水 (今沙河)。元至正年间汝水东出溵水入颍。此后遂成为北汝河下游。
明置,属儋州。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儋州林场。
①在今江西永修县艾城西四十里。《明一统志》 卷52南康府: 明月湖 “其水泓涵澄澈,莹然如月”。②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南。《方舆纪要》 卷76武昌府江夏县: 明月湖 “在府治南二里。湖心有郭公堤。宋
在今河北赤城县南十五里蒿门岭。《方舆纪要》 卷18雕鹗堡: 浩门岭在 “堡北二十五里。明初以此名驿。上有松数百株,郁然苍秀”。
①在今福建泉州市南。《寰宇记》卷102泉州晋江县:“龙湖在县南一百里,有庙存焉。”明《八闽通志》卷7《地理志·山川》:龙湖“在府城南。相传湖与海通,中为涌沙所隔,遂别为湖。尝有龙出入其中,故名”。《清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南番总管府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古蔺、筠连等县及兴文县部分地。至正中改为永宁宣抚司。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南番总管府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