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祠
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吴村乡东北山阳村。《水经·清水注》:“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玡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清一统志·卫辉府二》:七贤祠“在辉县西南六十里。今为竹林寺”。
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吴村乡东北山阳村。《水经·清水注》:“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玡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清一统志·卫辉府二》:七贤祠“在辉县西南六十里。今为竹林寺”。
在今河南新郑市城内。春秋郑大夫子产所居。《论语·宪问》:“东里子产润色之。”何晏《集解》:“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邢昺《疏》:“东里,郑城中里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城内。春秋郑国大夫子产居此,世称东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资治通鉴》:唐景龙二年(708)三月,“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拓地三百余里。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烽游奕使,戍诺真水为逻卫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之南寿山。《宋史·赵遹传》: 政和五年 (1115),征讨晏州 卜漏叛蛮,“漏据轮缚大囤,其山崛起数百仞,林箐深密,夷奔溃者悉赴之”。即此。在今四川省兴文县兴文镇南。宋时林箐深
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境小汶河南楼德镇。《清一统志·泰安府二》: 楼德庄 “在泰安县东南八十里。旧置巡司。本朝雍正十三年裁,设粮捕通判驻此”。
①即今江苏无锡县东五十二里甘露镇。《新唐书·昭宗纪》:大顺二年(891),“甘露镇使陈可言陷常州”。即此。元于此置巡司。明废。②在今江苏镇江市北部北固山西侧。《资治通鉴》:唐景福元年(892),“刘建
北宋置,属和州乌江县。即今江苏江浦县西南三十里高旺村。古镇名。北宋置,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西南高旺镇。属乌江县。
西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境。南齐后废。
又作纳尔吉卫。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支流纳尔吉河流域。后废。
唐三受降城之一。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拂云祠筑,初属朔方节度使,后改属天德军。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村古城。《旧唐书·张仁愿传》:“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
西周封国。姒姓。在今陕西华县西南。《尚书·顾命》:乃同召“彤伯”。战国时为秦邑。《史记·魏世家》:惠王二十一年(前349),“与秦会彤”。《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四年(338),“孝公薨。商君反,死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