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麻姑搔背

麻姑搔背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京家。”“蔡京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

“又麻姑鸟爪,蔡京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京心中所念,即使人牵京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京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

蔡京见麻姑指爪纤细,因而产生“搔背”之想。神仙认为是亵渎神明,故体罚他。后因以“麻姑搔背”用为仙人侍奉的典故。

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明星玉女备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典源】 晋 · 葛洪 《神仙传·麻姑》:“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如此两时间,麻姑至矣,来时亦先闻人马箫鼓声,既至,从官半于方平。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姑欲见蔡经母及妇侄,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既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复作此狡狯变化也。’……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 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今译】 汉桓帝时,有神仙王远 (字方平) 下降于蔡经家中。过一会儿,神仙麻姑也来了,是位十八九岁的美貌女子。麻姑想见见蔡经母亲及其他亲属,当时蔡的弟妇刚生产几十天,麻姑即不让她近前,要来一些米,撒在地上,再看米都变成珍珠。王方平笑道:“姑还是年轻,我已老了,不再爱弄这种游戏变化了。”麻姑的指甲很长,如同鸟爪一样。蔡经见了,心里想: 如果后背作痒,让这样的手搔一搔倒很好。方平马上便知蔡心中所想,让人把蔡牵去鞭打。说:“麻姑是仙子,你怎么可以想用她的手来搔背呢?”只看见鞭子打在蔡的背上,可看不见有人拿鞭子。方平又说:“我的仙鞭也不是随便可以挨到的。”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仙家神通变化; 或以“痒处搔”指触到有兴趣处,感到舒服痛快。

【典形】 丹化米、方平神鞭、粒成珠、麻姑鸟爪、麻姑搔背、麻姑戏、麻姑爪、鸟爪仙、爬背、仙人抓、仙爪、噀饭、痒处搔、掷米、麻姑信、麻姑降、背痒搔、仙爪爬。

【示例】

〔丹化米〕 宋·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

〔方平神鞭〕 宋·苏轼《次韵子由书清汶老》:“检点凡心早除拂,方平神鞭常使物。”

〔粒成珠〕 宋·黄庭坚《寄南阳谢外舅》:“少年喜狡狯,叱化粒成珠。”

〔麻姑鸟爪〕 明·余怀《水龙吟》:“待何时倩取,麻姑鸟爪,为余搔背。”〔麻姑搔背〕 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麻姑戏〕 清·程先贞《和钱牧斋先生柳姬》:“少年看取麻姑戏,漫掷丹砂送好风。”

〔麻姑爪〕 宋·苏辙《赠吴子野道人》:“道成若见王方平,背痒莫念麻姑爪。”

〔鸟爪仙〕 宋·陆游《书怀》:“招呼方瞳翁,邂逅鸟爪仙。”

〔爬背〕 宋·苏轼《寄蔡子华》:“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仙人抓〕 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病膜谁将宝篦刮,痒背恰得仙人抓。”

〔仙爪〕 宋·张元干《子立昆仲垂和游天宫诗》:“字中仙爪便搔痒,句里灵犀解辟尘。”

〔噀饭〕 唐·元稹《春分投简明洞天作》:“投壶怜玉女,噀饭笑麻姑。”

〔痒处搔〕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掷米〕 宋·陆游《夜大雪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词语麻姑搔背】  成语:麻姑搔背汉语词典:麻姑搔背

猜你喜欢

  • 易牙馔

    源见“易牙”。指名厨烹调的美味。清赵翼《杨桐山招饮即席二首》诗之一:“果然隽永出郇厨,入口几疑易牙撰。”

  • 王猷访戴

    源见“访戴”。谓乘兴访友。明杨慎《浣溪沙.雪中萧东渟至》诗:“仙家幻作玉楼台,王猷访戴棹休回。”

  • 游云幻衣狗

    同“白云苍狗”。清 唐晏《感兴十首》之三:“天上游云幻衣狗,世间侧径斗狸鼪。”

  • 隋珠和玉

    同“隋珠和璧”。明徐复祚《一文钱》二折:“他的质当从来饶本,有的是隋珠和玉,赤仄金银。”见“随珠和璧”。明·徐复祚《一文钱》2折:“他的质当从来饶本,有的是~,赤仄黄银。”【词语隋珠和玉】  成语:隋

  • 漉春醅

    源见“酒漉纱巾”。指饮酒。唐刘言史《葛巾歌》:“草堂窗底漉春醅,山寺门前逢暮雨。”

  • 雨云

    源见“巫山云雨”。谓男女欢会。唐方干《赠美人》诗之一:“才会雨云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明 无心子《金雀记.投崖》:“我似楚襄王,体貌多才俊。暮暮朝朝,与你会雨云。”【词语雨云】   汉语大词典:雨

  • 陶侃之僻

    源见“竹头木屑”。指爱惜物力。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郭汾阳虽度量廓落,然而有陶侃之僻,动无废物。每收书皮之右剺下者,以为逐日须,至文帖馀悉卷贮。每至岁终,则散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词语陶侃

  • 折鼎覆?

    《易.鼎》:“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孔颖达疏:“?,糁也,八珍之膳,鼎之实也。鼎足既折,则覆公?……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折鼎覆?

  • 衣锦还乡

    源见“衣绣夜行”。谓富贵后回故乡显示荣耀。《南史.柳庆远传》:“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饯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元 张国宾《薛仁贵》四折:“你孩儿三箭定了天山……今日衣锦还乡,

  • 皮相

    源见“披裘负薪”。指识见肤浅。郭沫若《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他对于《广寒宫》的几句话,却可惜全是一种皮相的批评。”【词语皮相】   汉语大词典:皮相